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云南省:克难攻坚打赢硬仗中的硬仗
      发布时间:2020-12-22 04:02:58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怒江州泸水市丙舍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易地搬迁群众在赶制鞋子。记者 陈飞 摄

打开云南地图,“三区三州”区域内高原、雪山、大河纵横,从乌蒙山到石漠化片区,自然条件恶劣导致经济基础弱、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

深度贫困地区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不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这个山头,难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十三五”以来,我省聚焦聚力“三区三州”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乌蒙山云南片区、滇桂黔石漠化云南片区等深度贫困地区,以超常规的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分类精准施策 坚决啃下“硬骨头”

磅礴乌蒙山,有了新的传奇!33.15万,这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县——镇雄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这片曾打响乌蒙山回旋战的土地,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努力摆脱贫困的“围堵”。

46岁的贫困户冯登友,是镇雄县6万多搬入新居的贫困群众中的一员,在教育扶贫政策帮扶下,他的3个儿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在位于镇雄县以勒镇庙埂村的中润服装加工扶贫车间,39岁的贫困户吴传敏和丈夫陈章田每天步行10分钟就能到厂里上班。

镇雄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坚持精准施策、到户到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将镜头拉远,从雪域高原到磅礴乌蒙,从喀斯特绿洲到怒江大峡谷,云南省从上至下坚持分类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以关键之举实现全面胜利——

针对“三区三州”的迪庆州、怒江州,重点抓好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的落实,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提升、能力素质提升等重点工程。32万“直过民族”占了怒江州总人口60%,如今全部摆脱千年贫困,走向全面小康,创造了我国精准减贫事业“一步千年”的奇迹,在人类减贫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怒江篇章”。迪庆州贫困人口由2015年末的74139人减少至1579人;贫困发生率由24.95%下降到0.53%,全州1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整州脱贫。

针对昭通市和曲靖市北部地区等贫困人口大市、大县,以产业发展和就业扶贫为抓手,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针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漠化地区,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发展生产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就地开发与易地开发相结合,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

针对边境一线,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沿边群众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实现与全国一道如期脱贫、全面小康的目标,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族干部群众以必胜信念,顽强奋斗,啃下“硬骨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举非常之力 向最后的堡垒发起总攻

10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怒江州近10万人“挪穷窝”,占全州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创造了我国精准减贫事业奇迹的“怒江篇章”不止这一项,占怒江州总人口60%的32万“直过民族”摆脱千年贫困。“一步越千年”的奇迹,镌刻下云南战贫的责任与担当。

为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5年来,全省集中兵力,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

全面实行“四个倾斜”。从组织领导、帮扶力量、政策举措、资金投入等方面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整合资源、重点倾斜,精准施策、集中攻坚。

组织领导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挂联迪庆州、怒江州和攻坚任务最重的镇雄县、会泽县,27个深度贫困县分别由1位省级领导挂联,确保进度和质量。帮扶力量上,每个深度贫困县安排至少3家省级单位、1个省属企业、1个以上民营企业、1个省级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

政策举措上,从新增项目、转移支付、资金整合、金融投入、保险扶贫、资本市场、干部人才、社会帮扶、土地政策、兜底保障等10个方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给予倾斜支持。资金投入上,省级以上财政涉农资金和专项扶贫资金的50%以上投入深度贫困县,“两不愁三保障”硬缺口全部由省级财政兜底解决。

截至“十三五”末,云南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

交通——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打通了大动脉,畅通了微循环。西畴县是云南乃至滇黔桂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今全县每平方公里上的农村公路长度是全省平均数的3倍。

医疗——远程医疗覆盖全部贫困县并向乡镇卫生院延伸,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实现了乡村两级机构人员“空白点”双消除。

住房——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还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通过努力,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中,19个县已于去年摘帽,剩下的8个县经过严格考核评估,今年也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正在接受国家的检查。

夯基础兴产业 稳定脱贫有后劲

“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的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现今猕猴桃果园连绵成片,即使在冬季,也是满目绿意,游人络绎不绝。

嶙峋石漠变丰美喀斯特绿洲,西畴正朝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美丽蝶变。西畴县强化项目聚合力,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农业县,提出“养好一只鸡、栽好一山药、种好一园菜”, 打造“绿色食品牌”,发展观光农业。据统计,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2416元提高到2019年的10565元;2019年,各项农业产业共带动8000余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西畴之治,正是滇黔桂石漠化云南片区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

5年来,云南省为遏制石漠化蔓延趋势,在石漠化治理中,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对不同类型的石漠化地区,因地制宜地实施相应的项目,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石漠化治理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产业”助推脱贫新路子。盎然的绿色产业,逐渐成为石漠化上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三区三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如何推动产业之变,让贫困户手中有活干,小康路更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对护林员都杰七林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都杰七林是香格里拉市建塘镇洛茸社区村民,他的家就在普达措国家公园内,这里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腹地。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都杰七林和村民们生态环保意识增强,大家渐渐放下了斧头和猎具,吃上了“旅游生态饭”。

都杰七林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自己当护林员每月收入2000多元,妻子在园区做保洁员,家里还有30多头牲畜、十几亩地,每年总收入超过10万元。“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林子也比以前更好了。”靠着绿水青山脱了贫的都杰七林高兴地说。在迪庆,有1.6万名像都杰七林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被聘为护林员。

5年来,云南加大力度补上发展的短板,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不断壮大,生态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业态方兴未艾,带贫益贫机制不断健全,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如今,云南各深度贫困地区的百姓日子越来越滋润,脱贫致富的动力不断增加。

冬日的独龙江,风景如画,一江碧水亘古流淌。车行怒江大峡谷,许多村民在搬迁楼墙体上写上“幸福感恩总书记、幸福不忘共产党”的字样,赫然入目。短短几年间,古老的大山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 张文峰)

责任编辑:董翔宇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