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州市 > 正文
保山:38万余人摆脱贫困走向幸福
      发布时间:2020-07-22 04:12:3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山市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和“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的担当,全局聚焦脱贫攻坚、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方法聚焦“户户清”,全员发动、迎难而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

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实现9.13万户38.19万贫困人口脱贫,41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隆阳、施甸、龙陵、昌宁4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02%下降到0.49%。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剩余贫困人口2758户10112人,稳定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

保山是一个集边疆、欠发达、山多坝少、民族杂居于一体的地区,也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有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山区县4个,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3个。近年来,保山市立足于特殊的市情和贫困情况,积极传承杨善洲精神,以杨善洲精神引领党员干部战“贫”斗“困”,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脱贫攻坚之路。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保山市坚持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力量向脱贫攻坚一线凝聚。2020年,全市共派出413支驻村扶贫工作队,集中选派1465名工作队员,实现贫困村派人全覆盖。保山市采取“组织选派、招考录用、择优回引、异地交流、培养选拔、评选激励”等“六个一批”的方式,不断提高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全市共选派100名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近年来,保山市按照“规模农业引领,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示范,规模养殖(企业)场助推”的思路,以建设“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和发展“四小工程”为抓手,变“输血”为“造血”,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全覆盖,促进农民稳增收。目前,共建成“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推动扶贫产业规模化,龙陵恒冠泰达禇橙、腾冲高黎贡山茶叶等万亩规模农业带贫效果凸显,“十个万亩”规模农业吸纳3334名贫困人口就业,助力2478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增收。探索创新的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工程”,覆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9.09万户37.34万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山市通过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生态补偿工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路径,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生态价值双赢中得到更多实惠。目前,全市划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468.48万亩,年均获得补偿5480万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1195户,年均获得补偿451.92万元,户均年增收213元。聘用生态护林员从2017年的954名增加到2020年的462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获得管护工资9721万元。

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百花岭村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守生态底线,发展观鸟经济,努力探索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攻坚模式,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致富”“猎鸟人变护鸟人”的精准扶贫之路。目前,百花岭村共有鸟类观测点23个、鸟导80余名,“明星鸟塘”年收入10万元左右,其余鸟塘年收入3万元左右。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群众属“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2017年以来,保山市将原户籍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长期居住在高黎贡山山脉的895户4911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纳入隆阳区易地扶贫搬迁范围,规划建设8个安置点,探索实施“菜单式”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彻底解决涉及两个州市、延续了30余年的历史问题,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跨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路径。

为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保山市共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23个,集中安置6.62万人,安置率92%;分散安置5955人,安置率8%。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保山市千方百计拓宽搬迁户就业门路,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全面摸清辖区内133万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通过强化扶贫车间就近就业、入企务工、引导发展产业等措施,帮助搬迁贫困户有事做、有钱赚、有盼头。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77.16万人次,省外转移就业37.88万人。新增转移就业57.8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5万人。与此同时,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90.42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40.24万人次,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保山市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全面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为推进教育扶贫工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保山市先后完成23个贫困乡中心学校、初级中学和207个贫困村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建立了控辍保学机制和贫困学生“一生一档”保障措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情况。

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全市各地积极探索新路。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按照“群众的问题交给群众自己解决”思路,探索出一条“评星定级”破解之道,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等靠要”思想。龙陵县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铺筑通乡、通村、通组、通户的路网,串起了贫困山乡一条条美丽的小康路,2018年以来,全县串户路面硬化202.76万平方米、入户路庭院主房硬化151.14万平方米,惠及2.97万余户12.68万人。(记者 李建国 杨艳鹏

)

责任编辑:董翔宇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