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州市 > 正文
红河州:高质量打好收官战
      发布时间:2020-08-09 03:32:2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最近,屏边苗族自治县和平镇白石头村村民古绍云一家搬迁到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上了新房子,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中草药,他又在集镇干着一份公益岗位的工作。他说:“日子越来越好,再也不用靠天才能吃饭了。”

古绍云家变迁的背后,是扶贫干部的倾心付出。今年以来,屏边县增派606名脱贫攻坚“组长助理”奋战一线,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014年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累计实现减贫88.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71%降至2019年末的0.64%。78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石屏、泸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6个贫困县如期摘帽。

进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如何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巩固脱贫成果,确保交出一份高质量的脱贫答卷?红河州全员发动,全局聚焦脱贫攻坚、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方法聚焦“户户清”,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作风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收官战。

咬定目标 攻山头打战役

艳阳当空,红河县洛恩乡的村民郭哈楚正准备去田里干活,一个声音从门外传来。“老乡,我们到你家里看看。”说话的人是红河州委书记姚国华。“搬来后还适应吗?现在的收入来源主要靠什么?”“我家不仅产业发展起来了,我还当上护林员,每月有固定收入,稳定脱贫没问题。”

走最远的山路,看最贫困的家庭。哪里有贫困群众,哪里就有强有力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红河州13个县(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下沉最偏远的乡、最贫困的村、最贫穷的户蹲点调研、一线督战,带动各级领导干部亮剑冲锋、战斗在前。乡(镇)全方位对标看齐,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打、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攻,坚决确保脱贫的成色和质量。各村党支部书记切实扛起责任,在群众的“主心骨”、发展的“领头羊”、稳定的“顶梁柱”三个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

“现在的收入来源主要靠什么?”“家里还有什么困难?”不问干部问群众,听最真实的声音,解最实际的问题,红河州全面落实各级书记的一线责任,推动干部下沉一线、全员尽锐出战,把挂包干部、乡村干部、驻村队员、党员代表等凝聚起来、组织起来,通过“网格化”方式,组建“小分队”,形成“战斗队”,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走深走实。

“罗书记才来几个月,我们村的路灯亮起来了,房前屋后美起来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好起来了。”屏边县玉屏镇新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庞朝明,说起驻村第一书记罗律便竖起了大拇指。年近50岁的庞朝明如今是一名生态护林员,每年有固定的补贴。“干部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带领我们脱贫奔小康!”

精准施策 重数量重质量

一线扶贫工作存在共性与个性,对特殊性的有效把握是推动精准扶贫取得成效的关键。红河州紧扣“两个确保”目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五个一批”工程逐一再过一遍“筛子”,以“精准滴灌”替代“大水漫灌”,逐项对账销号,动态清零。

屏边县苍翠欲滴的大山里,荔枝、猕猴桃、枇杷等“十百千”特色农业产业,速生杉木、桤木、林下草果、砂仁等“百万亩”绿色产业,与生态底色相得益彰,成了当地村民实实在在的“绿色银行”。近年来,屏边县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将培植壮大产业作为稳定脱贫成效的重要举措,因地制宜,立足千家万户,开辟出一条富民特色的扶贫道路。

为持续利用好惠民政策,河口瑶族自治县依托“互联网+边民互市+跨境电商”,将包含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边民纳入其中,全面覆盖村小组,积极组建合作社培养带头人,引导边民有序参与农副产品交易,从而实现人均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

在已脱贫摘帽的石屏县,20支“1+4”服务小分队分布在结对帮扶的家庭中,扎实开展精准持续帮扶。同时,全县将城乡大清理大整治攻坚行动渗透到各个角落,合理规划,“留白”乡村,重现乡愁,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背后,是红河州在持续做好稳定增收文章的同时,积极根据一线扶贫工作进行的调整,立足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发挥本土优势,适时调整“打法”,探索多元化扶贫模式,让脱贫步伐走得更扎实。

攻克堡垒 持续激发动力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多年来,在干部群众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共同努力下,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拉祜寨走出了一条党建扶贫“双推进”的新路子,探索实践出“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守边固边”的综合扶贫工作模式。如今,拉祜寨群众整村脱贫,实现了从“森林猎人”到“现代农民”的华丽转身。

红河州紧盯内生动力的激发,通过完善奖补机制、建立“动力小站”和村史室(墙),制定村规民约、发挥巾帼连心志愿服务队作用、挖掘群众奋斗故事等举措,激发群众自立自强、摆脱贫困的精神。

长期以来,绿春县牛孔镇牛巩村的村民守着老祖宗留下的老茶树,却从未尝到过“回甘”的滋味,由于难以规模化推广,只能在山沟沟里小打小闹。为了提升茶叶的商品价值,村里以党建引领成立合作社,将符合标准的鲜叶按合同价收购之余,还通过“动力小站”平台发放有机肥和奖金,既让村民摆脱繁重的制茶工艺,又促进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大家心热了、能力强了,渐渐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元江至蔓耗高速公路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条条高速公路雏形初现,串起脱贫攻坚的脉络。“有了那么好的条件,还有各种优惠政策,我们一定会努力奋斗,主动改变贫困。”群众在其中看到了小康的希望。

千年哈尼梯田里,哈尼阿妹插下秧苗,直起身子唱道:“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歌声久久回荡在梯田上空。

从过去口口传唱《阿波毛主席》,到现在唱响《十谢共产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红河两岸战鼓擂动,边疆各族人民心向党、感党恩、跟党走。(记者 王丹 李树芬)

责任编辑:罗宇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