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苟调试设备、精益求精解决技术难题、手把手帮带徒弟……在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耿家盛仍然每天扎在车间工作。这个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职工、云岭工匠等荣誉于一身的“大国工匠”,穿上工装、走进车间、摸到机器,就像一个普通的老工人。
“公司最近在做落地镗改造,我带着徒弟在摸索机器的‘脾气’,大家一起学习。”耿家盛说。昆明重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口过一批落地镗,如今很多配件都无法更换,只能通过人工改造让它们适应新的生产需要。这一次,车工大师耿家盛又担任了改造组的组长,带领团队攻坚。
“镗床和车床操作区别很大,一个是垂直运动,一个是轴心运动,落地镗加工的工件都是以吨计算的,不能出丝毫差错,对我来说也需要不断学习。”一提到技术,耿家盛就滔滔不绝。昔日的车工大师转身做镗床加工,耿家盛一直以一种学生的姿态保持着学习的状态。如今镗床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已经到了调试设备的阶段。
事实上,这不是耿家盛第一次“跨界”。进厂37年,不论是当学徒还是首席技师,他都经常向其他工种的同事请教,掌握了车床、刨床、铣床、镗床、钳工等机床操作方法,成为“全能工匠”。前几年,公司要研制环保厕所产品,耿家盛带领团队成员从零基础学起,在只有原理图没有设计图的情况下彻夜奋战,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试制,获得云南省创新创意成果奖金奖。
“一项技术不能吃一辈子,在时代发展面前,必须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耿家盛说,遇到技术难题,自己经常彻夜难眠,一直思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二天一进车间就按照想好的思路尝试。
正是这样的“痴迷”,让他攻克了大量技术难关,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零件生产工艺改进400余项,获国家专利16项,还练就一个人同时开3台车床加工不同零件等绝技。
“师傅的技术这么绝,但他带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是从最基本的手把手教。”耿家盛带过的徒弟马自辉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在他看来,耿家盛教给他的不仅是技术,更受用的还有踏实做事的态度。
耿家盛多年来一直亲自带徒弟,还利用“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定期开展“传帮带”交流活动,帮助年轻人成长。他经常告诉年轻人:“很多技术都要靠时间的积累、岁月的磨炼才能得来,要吃得了苦、受得了寂寞。”他理解的劳动精神内核就是吃苦耐劳,而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爱岗敬业、认真负责。
坚守这颗“匠心”,耿家盛一直在平凡的积累中突破自我,也将老一代工人最朴素的匠人情怀、最宝贵的敬业精神传递给后人。
劳动者说
“踏实做人、认真做事”,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工人、老党员的人生信条。(记者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