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云南高度重视世界遗产保护——天地厚礼 世界共享
      发布时间:2021-07-18 04:09:56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2003年,三江并流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007年,云南石林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012年,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云南拥有5项世界遗产,占中国世界遗产数量的约1/1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省。云南拥有的世界遗产既呈现了生物多样性,又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世界遗产保护,全省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护管理经验,保护发展体系不断健全,较好地实现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成为助力我省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和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有效力量。

世界遗产大省建设最美丽省份

7月15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正式挂牌,标志着澄江化石地保护和展示工作迈上新台阶。正值暑期,博物馆又一次迎来参观热潮。

澄江化石地是云南的第四个世界遗产,是地球生物演变最重要的遗址之一。数年前,除了科学家和生物化石爱好者偶尔光顾,博物馆很是冷清。近年来,得益于云南对世界遗产价值的深刻认识和挖掘,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成为“网红”。

新思路给古老的澄江化石地带来新变化。我省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作为世界一流的古生物化石科考科普基地来打造,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保护力量不断加强,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规划引领不断强化,对外交流不断推进、科研科普不断发展。特别是2020年8月11日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开馆以来,依托古生物化石群资源,举办国际化科学交流活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世界遗产保护联盟(云南)总干事、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长方兵说,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明古迹及自然景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世界遗产保护,各遗产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护管理经验。

为健全管理机制,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并形成省、州(市)、县(区)三级管理机制。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促进保护管理,形成了由国家、省级、遗产地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构成的遗产保护制度体系。以科学规划引领促进保护。各遗产地结合自身保护要求和内在发展诉求,编制详细规划、片区规划、划定遗产地核心区和缓冲区,保护发展体系不断健全完备。

随着云南对各世界遗产地认识和保护不断升级,世界遗产的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也不断得到体现,成为助力我省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和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有效力量。

坚守绿色底色探索云南经验

“云南省目前共有世界遗产5项,与四川省、河南省并列全国第二。不仅如此,云南的世界遗产类型之丰富也是世界仅有的。”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秘书长连芳说。澄江化石地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遗址;红河哈尼梯田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规模宏大,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三江并流是世界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石林因其形态奇特、成因复杂、类型多样、发育历史久远,具有较高科研科普价值,是世界唯一能以石林发育遗迹和石林景观系列展现地球演化历史的喀斯特地貌区。

2021年4月,首届世界遗产(云南)摄影大赛启动,仅仅2个多月时间就收到8000多幅作品投稿。这些作品全部拍摄自云南的世界遗产,参赛者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选手,都用影像表达了对云南世界遗产的关爱。这些作品中有个突出的色调——“绿色”。

在诸多不同的影像之中,绿色不仅是许多照片的主色调,还是始终贯穿在云南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底色。

我省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明确保护目标,实现了由主管部门保护向全省公众共同保护的转变,由注重世界遗产资源本体保护向遗产环境整体保护的转变。

各遗产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护管理经验。丽江古城文化遗产地“以保护世界遗产带动旅游业,以旅游发展促进遗产保护”;澄江化石遗产地坚持“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打造最亮丽的名片、发挥最大化的效益”;石林自然遗产地在保持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发展旅游等产业活动,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地立足哈尼梯田生态与文化多样性,坚决守护“绿水青山”,探索哈尼梯田保护和发展的新路径;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积极探索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有益的保护管理经验。

站上新高度孕育新希望

5月,茶叶采摘的季节早已结束,原本应该安静休憩的芒景大寨却热闹非凡。

这里是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迈山古茶园核心村寨。为了加快推进景迈山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更好地保护和体现人与茶和谐共生的状态,景迈山开启了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寨子里拆除了很多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设施,建设了体现茶文化和有利自然环境、人文文化保护的设施。整个景迈山,特别是核心区景迈、芒景2个行政村的村民都为申遗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有人家砍掉了影响古茶树生长的小茶树,有人家放弃了盖新房的机会……

除了这些有“声响”的动作外,还有更多人在为景迈山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默默奉献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的要求,只有在全球范围进行类比后,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的项目才有可能成为世界遗产。一旦开始申报世界遗产就相当于启动了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简单地保护过往已经形成的遗产,更需要规划它的明天。对于千百年来就有人与茶相生相伴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遗产区来说,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177平方公里15个村落的每个人、每棵茶树的过去、当下、未来。从2010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开始申遗到今年,已经整整过去了11年,政府、专家和当地居民及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古茶林的有效机制,有力有序推进规划、保护、展示、监测、宣传、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的进行,迎接了一轮又一轮的考察评估。

在飞速变化的今天,想让山川河流城市人群还保留着千万年前的姿态,延续千百年来的习俗,是一件艰难的事。保护不是一成不变,保护应该是存留精华,保护还应该是共同成长。

当前,景迈山申遗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即将迎接现场考察评估准备。站在新的百年起点,新时代的意识和理念将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世界遗产于云南、于中国的意义。(记者 朱丹)

责任编辑:孙重远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