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美丽云南 世界共享
      发布时间:2021-10-11 04:00:08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美丽云南 世界共享

——写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在昆明开幕之际

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盛装迎接前来参加COP15的国内外嘉宾。 本报记者 邢路扬 陈创业 刘畅 夏方海 实习记者 杜帆 摄

彩云之南,万物有灵。

38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一双素履,万里遐征,将云南的山川、河湖、花草、鸟兽融进20多万字的旅行风物记,开启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风气之先。

天赐宝库,物种丰茂,云南的多彩多样使得蔡希陶毅然放弃成为文学家和动物学家的理想,一生与植物研究牵手,将自己的命运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紧紧相系。

陈说山川原本,尽名草木之所出,“植物活词典”吴征镒寻遍华夏,足勘四洲,最终扎根云岭山川之间,毕生致力为中国植物摸清家底。

人与自然的相遇,万物对心灵的撞击,激发了舞蹈家杨丽萍的创作灵感,她用肢体语言去演绎万物生灵,用心用情诠释着生命的力量美、自然的原真美、乡土的人文美……

七彩云南,山川可爱,草木有情。这里是生物起源与演化、生存与繁衍的“伊甸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这里也是“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绿色能量掀起的澎湃动力,为神州大地注入勃勃生机。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云南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云南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和国际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牢牢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不断摸索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在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当前,我国已全面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我们将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美丽的春城昆明召开为契机,站在对人类文明和国家生态安全负责的高度,把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内容,一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云南力量。

绿色与云南,一直存有独特的缘分。

这样的缘分,蕴含在这片土地的自然天赐里。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印缅地区”全球三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交汇过渡地带,是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以及欧亚大陆很多动植物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世界花园”的美誉。

云南的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处为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最低处为海拔76.4米的南溪河和红河交汇处,6600多米的海拔落差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云南拥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7种不同的气候带类型,为万千物种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家园。

这片39.41万平方千米的红土地,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汇集了雪峰冰川、丹霞地貌、高原湖泊、干热河谷、喀斯特等地貌类型,大型真菌、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11个生物类群共有25426种,各类群生物物种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广袤的云岭天地间,还隐藏着中国最重要的“物种基因库”,这里不仅拥有大量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还分布有众多孑遗种、特有种和稀有种,是很多物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也是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重要分布地区之一。

这样的缘分,融入在祖祖辈辈的精神血脉里。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等思想和理念体现了朴素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在这样的传统理念与朴素生态观的滋养之下,云南各民族将农耕文化、民族医药、饮食文化习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都与生物多样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观,对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西双版纳,傣族牢记着“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祖训,认为“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天地间谷子至高无上”,形成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元阳哈尼梯田,哈尼族遵循自然之道,依山而作,形成了独特的稻鸭鱼共生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构成了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普洱景迈山,布朗族和傣族先民传承延续千年的林下茶种植方式,通过“林茶共生、人地共荣”的生态智慧,让古茶林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充满生机。

这样的缘分,体现在云岭上下同心同向的保护行动里。

长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先后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腾冲纲领》和《西双版纳约定》,制定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在省级层面率先开展国家公园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率先试点建设国家公园,较早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研究,建立了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国内较早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为全省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宏观指导。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一大批珍稀、濒危、极小种群物种得到保护和恢复,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云南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维度不断扩展。多年来,云南与英国、荷兰、德国等10多个国家、国外相关机构和组织加强交流合作,先后实施了亚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云南德钦示范、全球环境基金长江流域自然保护与洪水控制、中英合作云南环境发展与扶贫、林业保护机构能力建设、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和荷兰合作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等一批国际合作项目,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

人类与自然,相互牵系,唇齿相依。面对自然,云岭儿女选择了与天地共存、与万物共生、与自然共进的生存智慧,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融入山川土地,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融入精神血脉。

优良生态是云南的最大资源、最重要优势、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舞好“绿色龙头”,作好“富民文章”,打好“生态招牌”,是云南实现后发跨越、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关键。

2008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希望云南发挥自身优势,扎实做好工作,使云南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使云南的人民都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要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强调,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引领我们在更大格局、更宽视野上重新认识云南、发现云南,敦促云南在中国发展新进程和世界大舞台上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十三五”期间,云南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根据生态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资源丰富的特点,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用生态产品的价值跃升,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让“绿色”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依托独特的能源资源优势,云南统筹绿色能源开发,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使“绿色能源”成为云南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云南贡献。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云南咬准“中国最优、世界一流”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一二三行动”,打造了一批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基于生态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理念,云南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聚焦以“文、游、医、养、体、学、智”为主要内容的全产业链,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建设半山酒店、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推动健康产业与旅游、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使彩云之南成为人们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在实践探索中,全省上下坚持新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在保护与发展中逐渐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为七彩云南的生态留下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打响,湖泊保护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强力推进,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逐一得到整治。

一手播绿,一手治污。通过创新生态修复机制,云南扎实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护林建设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云南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等指标均居全国第2位,国土绿化提质增速。九大高原湖泊水质好转,荒山变绿,河流变清,乡村垃圾得到处理,绿水青山再添新颜。

全省各地按照《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实施细则》,建设美丽省份,做强“美丽”经济,绿水青山正逐步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幸福,也在触发云岭儿女用心经营美丽,用情呵护美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殷殷话语。

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云南提高认识、开拓奋进、步稳蹄疾。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再上新台阶,云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提升“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生物基因宝库”的影响力。

牢牢守住国家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第一道屏障,云南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深入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构建“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保护红线格局、大力推进六大水系保护修复、持续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深入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全生态文明体制。

深学细照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云南扛牢扛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治责任,来一场“思想革命”“环保革命”“体制机制革命”,坚决全面彻底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云南贡献。

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云南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绿色转型,倡导绿色生活,积极削减碳排放、增加碳汇,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制度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COP15在昆明举办,既是对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肯定和激励,也是对云南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督促和鞭策。全省上下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万物和谐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巩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贡献力量。

美丽云南,世界共享。让我们与国际社会携手并进、共同努力,始终成为万物和谐美丽家园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开启更加公正合理、各尽所能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新世界。

南耀平

责任编辑:孙重远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