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汇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合力
      发布时间:2021-10-12 05:12:1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一头头憨态可掬的亚洲象穿越热带雨林、城市,上演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动人图景;一声声彝族海菜腔、拉祜民歌响彻会场,奏响了生态人文互通共融的幸福乐章。

10月11日,伴随着精彩的大象迁徙纪录片和开场表演,《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隆重开幕。会上,来自全球主要区域、组织、群体的代表就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跨区域合作等做了精彩发言,共同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

“很高兴能够与世界各地代表共聚昆明,这个机会将更好地推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形成。”拉美和加勒比区域代表表示,拉美和加勒比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多样的文化、高附加值产品,希望能够参与到更多全球性讨论中,减少生物多样性恶化带来的损失,帮助更多国家实现生物多样性目标,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中欧和东欧区域代表说:“COP15召开让我们朝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又向前迈出一步。面对巨大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保持强劲的势头,努力打开全新的局面。”他们承诺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大的支持。同时呼吁,全政府参与协商、全社会共同参与。“面对能源、粮食、疫情等多方挑战,我们需要采取变革性措施,调动各方资源建立框架,通过经验交流,遵循多边协议,形成协同增效,在国家层面采取更有利的行动,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然。”

欧盟代表认为,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加快恶化,必须更加重视,采取更加紧迫的措施,加快扭转由此带来的危害和损失。一方面,从源头控制污染,坚定地保护海洋等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在生产、消费、贸易等环节要注意通过可持续方式,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威胁。要强化各项机制,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吸纳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缓解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非洲有着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所处的地理位置让这片土地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缓冲地。”非洲区域代表表示,在面临生物多样性损失、气候变化等多种挑战时,我们必须做出决定,采取更加迅速有效的行动,应对人为影响环境所带来的挑战。《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让我们有机会通过相互协作来解决生物多样性损失和气候变化,希望这个框架更加坚定有力、立足实际,我们也承诺将全力支持工作,使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成效。

亚太区域代表表示:“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已经使地球资源不堪重负,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从过去的经验和方法中不断学习,与其他地区共同努力,共创美好未来。”

西欧和其他地区代表认为,COP15的举行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我们有意愿共同携手解决前所未有的危机,这是一次良好的开端,将为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奠定基础。“作为缔约方,我们要听取更为广泛的意见,弥合分歧,找到共识领域,找到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希望更多的政府、地方、企业、团体等积极行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

“亚马逊地区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不同的发展模式能够让世界更加理解亚马逊在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上的行动,帮助土著人民获得更好生活的决心。”亚马逊合约组织代表介绍,8个成员国共同达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共同努力保护亚马逊自然资源。“我们有必要设立机制,承认和重视区域性贡献,未来将继续开展跨区域合作。”

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代表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同时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决定,为土著和地方社区代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我们看到了积极的成效和进步。”

民间组织代表对海床采矿给海洋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提出建议:《生物多样性公约》各缔约方要采取行动,建立相应机制评估影响和风险,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同时,完善制度保护各方利益,推动不同人群参与到框架制定中。

“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我们应该采取行动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妇女代表表示,迅速、参与式的行动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多的可能,以包容、平等、尊重自然为基础,才能形成共同的未来。

青年代表认为,全世界青年的声音十分重要,多元化的本地行动也很重要,希望这次大会能够形成新的旅程,打破隔绝,让年轻人参与到变革的进程中来,学习保护自然的经验,更好地尊重自然,采取适当的行动,利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推进变革,走好未来之路。

“2017年,我从北京回到了家乡阿尔泰,追求成为自然保护工作者的梦想。”中国青年代表、北京林业大学初雯雯现场讲述生态保护的亲身经历。她说,新疆阿尔泰地区是中国唯一有河狸分布的地方,每一个河狸坝都为当地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作用。中国有超过100万的小伙伴因河狸结缘,通过社交平台联合在一起。“我们为河狸建食堂,栽种它们的食物——天然灌木柳,为了挽救意外受伤的生物,我们发起河狸方舟公益项目。众多青年人由此表明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态度,我们成为了链接大众和自然的桥梁,身处这样一个能助力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伟大时代,我们感到很幸运。”本报记者 段晓瑞 王丹

责任编辑:董翔宇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