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仁县探索产业、企业、就业联动发展新模式——
幸福生活从“幸福里”出发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永仁县以产业配套协作思路搭建新型劳务用工平台,整合资源创新建设务工人员服务站——“幸福里”社区。坚持产业布局在哪里,“幸福里”就建在哪里,劳务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构建起“用工企业+劳务平台+务工人员”的利益共同体,协同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群众就业等痛点问题。探索出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发展新模式,形成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人产融合”发展新路子。
盘活国有集体资产
打造务工人员幸福归属地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幸福里”社区的工人又开始了新的一天。住在“幸福里”社区的村民殷波和工友们一起,来到不远处的莲池乡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
“以前我外出打工,无法照顾家人,收入也不稳定。去年返乡后,通过‘幸福里’社区的介绍来到蓝莓基地务工,现在不仅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还在这里学会了蓝莓采摘种植技术。”在产业园内,殷波和大家一起熟练地戴上指套开始采果。殷波是来自永仁县维的乡的鲁村的村民,作为“幸福里”社区的第一批工人,他肯学肯干,已被提拔为采果队队长。
来自大姚县六苴镇的村民杨中彩也正忙着拉膜、打桩、摆盆。“我以前在省外打工,收入、食宿都不稳定。现在‘幸福里’社区管吃住,每月有4000元的收入,我很满足。”杨中彩说。
去年底,永仁县根据产业发展分布情况和企业用工情况,由县国投公司组建劳务公司,租赁盘活低效国有集体资产进行改造,打造了产业工人服务站暨“幸福里”社区。以“幸福里”社区为载体,为入驻社区的务工人员提供统一食宿服务,形成“拎包入住、送餐到岗、餐后上工、往返接送”的务工环境,让围绕产业发展务工的农民工实现了体面的工作和生活。
在莲池乡查利么“幸福里”社区记者看到,社区内设有男女员工宿舍,配套食堂、洗浴室、文体活动场所等设施。社区后勤管理人员张绍聪介绍:“这里原来是查利么小学,校点撤后一直闲置,政府通过整合资源,将闲置校舍改造提升为产业工人社区。现在社区能容纳400名产业工人,目前已入住270人。”
入住“幸福里”社区半年的工人苏建聪告诉记者:“除了统一食宿,签约社区的工人享受统一购买工伤保险的福利,个人信息储存在社区信息库。只要踏实肯干,大家都能找到工作。”
目前,除了莲池乡查利么“幸福里”社区,永仁县还将永定镇政府老办公楼、猛虎乡原敬老院等国有闲置资源整合改造,打造了3个“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全县一共有4个“幸福里”社区,可容纳2000名工人食宿,已先后吸纳务工人员2351人,累计为当地企业提供用工12.8万人次。
“一题两解”化解用工务工难 优化营商环境再升级
近年来,永仁县立足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达53.6万亩。随着果品企业纷纷落地和大果园的投产,季节性用工难问题日益凸显。
“永仁县是常住人口9.62万的小县,却有着中小企业2719家,其中,种植企业1468家。用工难是种植企业遇到的共性问题。”永仁县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仅永仁县内哲林芒果、云南旺悦莓两家农业种植龙头企业,高峰期每天用工缺口就接近2000人。
为化解“两难”局面,永仁县委、县政府主动作为,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提出了建设“幸福里”社区的工作思路。由县国投公司组建劳务公司,创新搭建“幸福里”社区新型用工平台,构建起“用工企业+劳务平台+务工人员”的利益共同体,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台账、务工人员信息库,形成“一人一企、一企一策”服务专员工作机制,通过劳务承包、劳务派遣等形式,根据企业需求,上门提供“管家式”“订单式”用工保障,形成了劳务平台贴心服务、企业安心生产、群众省心务工的良好局面。
在莲池乡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云南旺悦莓农业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夏运铁介绍,公司今年已完成莲池、麦拉等3个片区面积4000亩的大型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蓝莓产业需要劳动密集型用工,特别是在蓝莓成熟采摘季节,每亩需要1名采摘工。“现在企业用工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通过‘幸福里’社区劳务平台组织务工人员到基地,用工的量与质都有保障,极大地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题。”
“幸福里”社区新型劳务用工平台的搭建,不仅为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题,也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眼下,永定镇云龙村哲林芒果种植基地的4万亩晚熟芒果迎来丰收,工人们忙着采摘、搬运、装箱打包,一派繁忙景象。基地负责人冯通告诉记者:“除了长期工人,基地生产还需要大量临时工,有了‘幸福里’社区劳务平台的用工保障,企业进一步发展就不愁了。”
培训新型产业工人
“幸福里”产业服务品牌更闪耀
永仁“幸福里”社区稳定的用工、贴心的服务、可观的劳务收入,随着工友们的口耳相传,吸引了周边县市、州外省内以及四川的工人慕名前来。
杨中彩从去年12月开始就一直在“幸福里”社区务工,在她的带动下,今年5月,她的丈夫也来到“幸福里”务工。如今,夫妻俩每月收入有8000多元。
“招到人”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是关键。今年以来,永仁县从提升务工人员自身权益的保障维护、提高劳动技能素质培育出发,将人社服务窗口搬进“幸福里”社区,组织入驻“幸福里”社区的工人开展就业创业、技术技能、家风家教、法规法纪等方面的辅导培训,真正将“幸福里”社区建成务工群众的“家园”和“港湾”。
9月20日晚,一场主题为《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农民大讲堂”在查利么“幸福里”社区举行,永仁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现场为务工人员讲解农艺科技知识。
在社区党员活动室,记者看到一张排得满满当当的课程表,课程表上,授课时间、授课单位、授课人一览无遗。社区每周三晚上都安排有“新农民大讲堂”,除了种植采摘技能,还有党的二十大精神、安全生产应知应会知识、工伤维权知识、妇女权益保护等课程。
“‘幸福里’社区是因产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只有加大对入住群众的产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才能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永仁县副县长周崇毅介绍,下一步,永仁县将坚持党建引领,把党支部建到“幸福里”、建到基地上,充分发挥“国投劳务+乡镇党委+村党组织”三级组织体系的优势和作用,联农带农促进农民增收。同时,通过“基地+社区”模式集中培训,着力打造“幸福里”产业工人劳务品牌,让入驻“幸福里”的务工群众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产业工人,推动传统农民成为产业工人。
目前,“幸福里”社区已成为永仁县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和服务务工人员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既解决了用工、就业“两难”问题,又避免了劳务市场无序竞争,得到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就业局的认可与推荐。(记者 王雪飞 吕瑾 殷洁 通讯员 赵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