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州市 > 正文
保山市打好保障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组合拳”
      发布时间:2023-05-21 05:51:2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乡党西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田志检,办起了肉牛养殖场,饲养30多头肉牛;施甸县酒房乡后寨村马鞍山村民小组村民陈加平种桑养蚕,不仅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被村里聘为小蚕共育员;施甸县仁和镇查邑社区的村民杨琴珍在蔬菜加工基地工作,每天有120元的工资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些群众幸福的笑容,是保山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注脚。

2022年,保山市努力克服疫情对脱贫人口增收带来的不利影响,牵住收入监测“牛鼻子”,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包”,强化就业保障“要素链”,通过打好“组合拳”增加脱贫群众收入,脱贫攻坚成色更足,幸福生活底色更亮,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858.7元,增长15.61%。

守底线 脱贫成效可持续

隆阳区汉庄镇金竹田村张正刘一家虽然已脱贫,但日子过得还是有点艰难。“两年前,张正刘出了车祸,在医院住院一年多,他最担心的是脱贫后帮扶政策会不会变化。”金竹田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国洪介绍。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保山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动态监测帮扶,对全市955个村(社区)全覆盖跟踪脱贫人口及监测人口收入变化,以及“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动态清零。2022年初,通过动态监测,张正刘被识别纳入脱贫不稳定农户,汉庄镇金竹田村党支部明确了一名帮扶责任人,“点对点”对接。

经过积极协调,村党支部配合驻村工作队为张正刘家申请临时救助2000元,还为他家申请了2个人的低保。同时还将张正刘儿子申请为生态护林员,每年有1万元的收入保障。目前,他家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100元。

扶上马,送一程。2022年以来,保山市采取实地调研、视频调度、电话了解、数据比对等方式,进一步掌握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涉疫情况,摸清疫情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影响,切实把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该市深入开展专项行动,盯紧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风险点,实行“一月一入户”“一季一调度”,确保风险问题动态清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实行常态化比对、动态化监测、精准化帮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截至2023年3月底,全市累计消除风险8178户30364人,风险消除率51.49%。尚未消除风险的9628户28603人,占监测人口的48.51%。”保山市乡村振兴局数据管理科科长童良清介绍,通过精准识别,把对象找出来;通过精准帮扶,把措施定下来;通过规范退出,把过程严起来。严格把握全过程,才能守住防返贫底线。

强机制 联农带农见实惠

“高自元家田地4.09亩,发放股金分红123元;高自会家田地4.25亩,发放股金分红128元……”今年3月29日,隆阳区西邑乡鲁图村石门自然村活动室正发放2022年度股金分红,村民依次在分红发放清单上签字、摁手印,喜笑颜开地数着手里的钞票,拍手称赞“鲁图模式”给他们带来了好收益。

近年来,西邑乡鲁图村积极探索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加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集体经济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高标准农田建设+烟草配套设施+土地集中流转+产业统筹规划”的“鲁图模式”,并通过发展智慧农业,让村里的土地得到高效集约利用。

拿到分红的村民高自会说,全村人都受益于村党组织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

从鲁图村的实践来看,利益联结机制确实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既体现集体优越性又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2022年以来,保山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的带动,探索建立利润反哺、联合经营、入股分红、利益捆绑、组织领办、电商助推、公司成长等7种利益联结模式,带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司莫拉佤族村,由村党总支牵头成立腾冲市清水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脱贫户”模式,吸纳寨内全体脱贫户为社员,脱贫户有租金、股金、薪金、分红等多重收入。

在施甸县仁和镇沪滇协作查邑片区产业基地,2018年投入沪滇协作项目资金500万元,建起蔬菜种植大棚、蔬菜脱水晾晒棚以及配套设施,现由保山市尚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仁和镇党委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的模式,每年可为16个村(社区)集体增加收入44.1万元。同时,公司聘用农民工长期务工157人,其中脱贫户44人,用工高峰期每天120余人,日工资110元,带动务工农户年均增收3.3万元。

强产业 鼓起群众钱袋子

强产业、稳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

隆阳区瓦房乡党西村是一个挂在半山腰的村庄,产业小、弱、散,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带动增收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党西村通过发展肉牛养殖业,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682元,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大户带动、群众参与”的肉牛养殖新路子。

2021年10月,施甸县引入光筑农业集团,在由旺镇永福村打造施甸县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该项目入驻后,实现了“引入一个企业、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群众”的良好效益,“绿叶子”成功兑换“红票子”。

目前,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共招聘“夫妻工”20户,每人每月收入不低于3600元。在产业园建设、蓝莓种植及集中采摘等用工高峰期,永福村优先考虑并组织脱贫户、“三类对象”到公司务工,每人每天务工收入不低于80元。建园初期,每天用工量300人左右,每年12月到次年5月是采摘用工高峰期,每天用工量1000人左右,其他运营阶段每天用工量80人左右。自公司进驻以来,累计发放劳务工资350余万元。

从今年3月开始,云南云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的挂袋“春耳”迎来今年的第四个采收期,每天都有10多名工人采收鲜耳,日采收量1000多斤。“我们累计种了10万棒黑木耳,现在已经采收了3次,每个菌棒的产值是5.5元左右,能够实现产值55万元。”云南云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广彪指着大棚介绍,目前,公司种植了4个品种,有黑木耳、羊肚菌、鸡油菌和平菇,羊肚菌今年种了9亩,鸡油菌做了20万个菌棒,再过10多天,羊肚菌就开始进入采收,鸡油菌下个月就开始大量上市,平菇每天都在销售,都是卖鲜货。

云南云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位于施甸县甸阳镇五福村,除了自建的22个菌棚,其余63个属于村集体合作社所有,租用菌棚减少了公司的前期投入,也为村集体创收提供了条件。

“由合作社从农户手中流转了88亩土地,建成63个食用菌大棚,通过合作社出租给云南云菇有限公司,公司负责生产经营。”甸阳镇五福村党总支书记李桂贤说,食用菌产业不仅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还带动121户农户,通过出租土地和务工,全年收入达75万元。

近年来,保山市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保山掌上就业”平台,坚持劳务供给端和劳务需求端“两端发力”,提供精准化的就业服务、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全流程的权益维护“三重保障”,实现领头雁“有心谋事”、村干部“有心干事”、党组织“有钱干事”、劳动者“有业成事”的红色劳务模式。

截至目前,保山市组织脱贫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2.6万人次,转移就业16.8万人,其中省外转移4.68万人、省内转移12.12万人。认定扶贫车间41个,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528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825个,安置脱贫劳动力9105人。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的一年,保山市将继续同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记者 李建国)

责任编辑:罗宇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