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长效守护泸沽湖碧水青山
      发布时间:2024-06-21 02:45:13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6月的泸沽湖,即将迎来一年中的旅游旺季。位于滇川两省交界处的泸沽湖,集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及社区于一体,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神秘的摩梭文化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泸沽湖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群山环抱、山湖相拥。近年来,宁蒗彝族自治县在以最严的措施守护一湖碧水的同时,传承摩梭传统生态文化,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泸沽湖的保护治理工作中,夯实湖泊保护治理的文化根基,确保泸沽湖全民保护、长效保护,泸沽湖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位居第一。

近年来,随着泸沽湖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数迅速增长,对泸沽湖的水质保护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宁蒗县通过全力推进滇川“1+3”方案落实、健全完善“河(湖)长+检察长(警长)”工作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严把生态保护红线,坚守环境安全底线,实施环湖截污治污、生态修复等项目。

里格村是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亲水平台、临水民宿曾是这里的“招牌”。记者沿湖一路行一路看,现在,湖滨80米范围内,曾经星罗棋布的亲水平台、码头等人工设施已悉数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恢复自然的湖岸线和郁郁葱葱的生态湿地。2018年启动泸沽湖护湖整治行动以来,宁蒗县已全面拆除沿湖17处亲水平台和6个码头并恢复自然形态,临湖80米范围内180户民居客栈建筑退出、拆迁,依法回填鱼塘29个48.8亩,腾退出来的土地全部用于环湖生态廊道和湿地缓冲带建设,泸沽湖实现了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

湖泊治理不可避免地涉及搬迁、腾退土地等工作,这都需要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关键在‘人’。”宁蒗县委书记张伟说,摩梭人在泸沽湖山水的浸润下,形成了根深叶茂的传统生态文化和环保意识,深植于湖岸人民的生态文化、环保意识正助力于泸沽湖的保护治理各项工作。

“在摩梭人‘万物有灵’的观念中,敬畏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将这种生态文化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不轻易入山动土,不能乱砍滥伐,湖畔的草海湿地长期是候鸟的栖息区,大家自觉保护……”摩梭人博物馆负责人翁慈尔青介绍。摩梭生态文化保持了当地人对水的敬畏和热爱,约束了人们对水环境的破坏。“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发动村民做好湖滨保洁、河道清洁、永久禁捕。”丽江泸沽湖管理局副局长和珍笛介绍,一方面,当地广泛开展“清水净湖”“小手拉大手”“共护母亲湖”等宣传教育活动和集中销毁渔具行动,不断拓宽社会各界参与渠道,让生态保护意识持续深入人心,保护母亲湖成为全民共识和自觉行动,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的泸沽湖保护治理工作体系。另一方面,在泸沽湖的保护与发展中,古村落遗迹和风貌也被注重保留,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让村民享受实实在在的红利,进而激发村民参与保护发展的积极性。

摩梭生态文化不只影响着当地群众,也潜移默化感染着来到这里的人们。在位于泸沽湖畔大洛水村的摩梭人博物馆,记者遇到了来自上海的25岁志愿者欧冠葳。他通过制作音频、短视频等内容产品在社交网络上传播摩梭文化。“摩梭文化里有很多阐述生态保护的内容,比如在水源地周边不能砍树、砍树只能砍树枝不能砍树干等很多规则,向我们很具体地展示了个人如何与自然共处,这让我很受触动。”欧冠葳说。现在,他和来自重庆、新疆等地的年轻志愿者们加入到保护、传承摩梭文化的队伍中,通过策划展览、设计文创、推出“一日摩梭”等文化体验项目,吸引更多人关注摩梭文化,传递生态文明理念。

在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下,泸沽湖周边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成为“云南省绿美河湖标杆典型”。泸沽湖保护治理正从单纯的湖泊保护向摩梭文化保护、古村落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转变——不只是守护“泸沽湖蓝”,更是守护人们心中不变的“诗与远方”。(记者 张长虹)

责任编辑:罗宇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