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禄劝县中屏镇:大事小事党员群众商量办
建强基层党组织,让党群关系更紧密;党员领着干,让村民“握指成拳”;完善议事机制,事务“老百姓说了算”……
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中屏镇成立党员先锋队,加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探索党员说事机制、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实现有难题党员解决,谋发展党员商议,做产业党员先上。
主动倾听“上门说”
村里的张大姐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因病去世后,张大姐心情很低落。第一次走进张大姐家中时,中屏村党总支书记史朝非也皱起了眉头:院子里的杂草齐腰高,杂物堆放得很混乱。
“村里想动员她参加危房改造,刚一开口,张大姐立即摆手,非常抵触。”史朝非说,当时村党组织将她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于是,史朝非和村里的40多名党员主动上门探望动员。一开始,张大姐不想动,但村里党员的一句“你有什么要做的事,我们来帮忙”,张大姐心态开始有了改变。
党员们有的帮着修缮加固房屋,有的帮着清理庭院,“找我们任何一名党员都可以”。从最开始站在旁边观望,到为党员们烧水泡茶,最后,张大姐也主动加入队伍,改造起自家的房屋来。
感受到温暖的不仅是张大姐,还有很多村民。对政策不理解的,党员上门解说;村里垃圾沟道不干净,党员带头清理;每一个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都在想方设法让村民感受到温暖。
过去,绝大多数中屏村村民种植着土豆、玉米,搞一点养殖,日子并不富裕。
此前,村民们尝试过种植蔬菜,但由于规模小、品种单一,销路不好。后来,村里接连引进了两家蔬菜龙头企业,将村里的蔬菜种植扩大到豌豆、美人椒等品种。
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史朝非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之后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底子薄、基础差,怎么破题?在史朝非看来,增强班子成员凝聚力是关键。这些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密切配合,从修广场、安装路灯做起,解决了村里的不少“老大难”问题。为了动员村民们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他带领村里13名党员首先入股,带动村民们投资入股。
见村里要搞蔬菜产业,史朝非第一时间站了出来。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中屏村采取“党支部+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了蔬菜的规模化种植。
史朝非外面引进的企业,村民们一开始有些信不过。中屏村党总支一班人商量后,决定“把党支部建在基地生产线”,成立了蔬菜种植流动党员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史朝非说:“党员先带头做,村民心里就有底了。”
“去年,我们村每家的收入都超过了5万元,村民拿着钱建了新房子。村庄美了,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史朝非说。
固定时间“集中说”
“咱们村大,人也多,但活动偏少,不能满足大伙儿需求。”这场组织生活会开得热火朝天。会上,火本村党支部书记张华松仔细记录每位党员的发言内容,并进行分类整理。
近日,在中屏镇火本村文化广场的“村民议事角”,12名党员和群众代表正围坐在一起,就广场舞队伍成立展开讨论。村民代表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党群议事会”热闹非凡。
从卫生环境、村容村貌,到产业发展、规划,都会被党员们拿出来说一说、议一议。经过讨论,党支部明确了每一名党员负责联系对接的群众。“要对村民们负起责来,无论事情大小,只要涉及村民切身的利益,就要坐在一起讨论。”中屏村的一名党员说。
党员说事活动上,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周边的不少村子都种了中药”“发展经济林果效益挺不错的”……产业发展是大事,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周边村子的成功经验有很多,失败的教训也有,想要选好产业并不容易。讨论一番,大家依然拿不定主意。
有了凝聚力,制度也要规范起来。中屏镇推出党群议事会“三亮三评”活动,即议事会成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建立群众评、党组织评、第三方评的多维评价机制,并制订成员考评退出制度,通过“三评”将议事会成员得分情况由高到低降序排列,在各村公示,连续考评得分低的将启动退出程序。
“由村党组织牵头搭建议事平台,每月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协商议事,利用群众茶余饭后的时间,把议事会开到农家门口,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中屏镇组织委员介绍道。
创新方式“灵活说”
“党委政府又给我们400盆花,栽在哪里更漂亮、更美观。由你们‘阿妈议事会’安排。”“民族文化广场栽100盆,坝塘边也是栽100盆,我们负责去栽四个地方,每处100盆就栽完了。”
在中屏镇德茂井村,19位村民围坐在主街道旁,你一言、我一语,商讨如何美化家园。由19人组成的“阿妈议事会”,由村民推选出德高望重、大家都认可的一位女性作为当家人(即阿妈),其余皆为“阿妈议事会”成员。
德茂井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村落,村里活跃着一群女性当家人当地人尊称她们为“阿妈”,中屏镇党委把“阿妈”们组织起来以党建带社建成立“阿妈议事会”。和火本村一样,德茂井村也是中屏镇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一个生动案例。
近年来,中屏镇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不断拓展延伸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规范议事范围、主体、时间、地点、程序,突出群众议事主人翁地位,让群众在协商议事中“唱主角”,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引导群众共议产业发展的难事、村庄建设的实事、扶弱济困的急事和影响和谐的孬事,共同推动建设和谐美丽宜居乡村,为乡村发展筑牢群众基础。
德茂井村党总支书记李付强介绍:“过去村里开会学习安排在村委会办公室,召集慢、受拘束,干部‘一言堂’,村民不说话。建成‘阿妈议事会’以来,村里的卫生环境、村容村貌、产业发展、未来规划……村民们遇上难事或有想法,都会拿出来说一说、议一议。”
为此,各村民小组党支部专门明确每位党员负责联系对接的群众名单。村民说事有效解决以前村民有难事、有需求没地方反映的问题,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能解决问题、解决诉求的渠道。
中屏镇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同时发挥“阿妈”在村里的“主心骨”作用,积极探索“1+4+N”乡村治理新模式,努力做到“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筑和谐幸福美丽新家园。
针对群众居住分散、人员难集中等特点,“阿妈议事会”成员积极配合镇派出所、司法所、综治维稳中心等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上门发放宣传资料、发放小礼品等多种形式,持续开展平安建设宣传活动。针对少数民族群众,“阿妈议事会”成员还能以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宣传和讲解,切实提高宣传实效。
为有效化解村民矛盾纠纷,中屏镇依托村组党员,在每村民小组建设“村民议事角”“阿妈评理堂”,通过讲道理、叙亲情等方式,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邻里更和谐。
“中屏镇充分利用‘阿妈议事会’成员居住在不同村庄、不同地域的优势,以‘阿妈议事会’成员为骨干,健全网格员、十户长队伍,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外来人员、疑似违法人员等情况,并积极配合派出所、司法所、综治维稳中心等,建立多层次、全方位、无死角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消除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中屏镇党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云新闻通讯员:余猛 李宏伟
责编:谢祥睿
审核:段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