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会泽土陶:1300度高温后“点泥成金”的华丽蜕变
      发布时间:2024-07-06 17:20:04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会泽土陶:1300度高温后“点泥成金”的华丽蜕变

一个国土面积11平方公里的小村庄,土陶从业者达150多人。全社区经济总收入6000多万元中,有3000多万元来自土陶产业,带动从业附加值共5000多万元,土陶制品远销乌克兰、越南等国家。

这个小村庄就是远近闻名的会泽县宝云街道华泥社区的“挖泥寨”。

来到挖泥寨的会泽土陶非遗传承人邓科满家,他烧制的一窑陶艺品刚好要出窑了,邓科满小心翼翼挖开窑子,带我们一同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一窑有80%以上的成品率,效果非常好,里边烧有1000多件产品,市场价估计能达到20万元左右。”挖开窑洞一看,邓科满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今年34岁的邓科满,是会泽土陶“砂锅邓”的第九代传承人,他的祖先邓伯生是湖南省武冈县人,清康熙年间因会泽的铜业发达,来到会泽办矿经商。到会泽后,发现挖泥寨的土质具有粘性强、抗腐蚀、耐高温等特点,便率先用火烧制。最初只是烧制铅罐供矿山冶炼之用,后来慢慢烧制砂锅、茶罐、花瓶、茶壶、茶盅等土陶制品,并将全套制陶工艺传给赵、李、尚三姓村民。这些质量上乘的土陶制品一上市便销路大开,小小的挖泥寨名声大噪,邓伯生也被世人尊称为“砂锅邓”。

到了邓科满这一代,在继承祖先制陶技艺的基础上,还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创新,制作出了手工捏丕烧制的公道杯、茶叶罐、花瓶、礼品套装茶具等兼具艺术性、审美性和实用性的土陶制品。

“这是柴灰烧化了之后形成的流釉,是木柴烧到1300多度后形成的氧化还原反应,称为窑变,就是柴灰里的铁元素和泥巴里的铁元素在高温下形成的氧化还原反应。”邓科满从窑里拿出一个陶制品说。

邓科满告诉记者,窑变反应的效果和空气湿度、窑子温度、泥料等因素都有关系,形成窑变的效果是不可控的,只有出窑时才知道是什么效果,就像开盲盒一样,每到出窑都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邓科满烧制的土陶制品市场价格在30元到3000元不等,“价格最高一把壶卖过8600元,这把蓝色的壶有客户给过3万元,我舍不得卖,留着珍藏,这样的精品很难遇到。”邓科满小心翼翼摆弄着自己的作品自豪地介绍着。

邓科满说,他的土陶制品在全国每个省都有销售,还销售到了乌克兰、越南等国家,走向了国际市场。“作为新一代的传承人,我会更努力做出人们喜欢的陶艺品和工艺品,将会泽的土陶产品发扬光大。”展望未来,邓科满信心满满。

同是土陶非遗传承人的赵剑制作土陶20多年了,心灵手巧的赵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翻新花样,生产出一些美观实用的陶器。大到砂锅、花盆、药罐等生活用品,小到茶杯、花瓶等工艺品,赵剑都能做到得心应手。妻子揉泥、称泥、上釉,赵剑负责拉坯、烧制等技术活,这对“夫妻搭档”把土陶做得有声有色。赵剑还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把他的土陶制品刻上具有会泽元素的花纹,烧制目前流行的围炉煮茶烤茶罐,深受顾客青睐。

“我们本地的泥巴算得上是全中国最耐火的,可以达到1300多度的高温,是少有的耐火泥,别处的泥巴是烧制不出这样的效果的。”邓科满说。

在邓科满和赵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挖泥寨人从事起土陶事业。截至目前,挖泥寨有60多户150多人在从事土陶制作。2013年6月,挖泥寨的土陶制作技艺被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挖泥寨这个古老的小寨子也孕育了6名市、县级传承人。陶艺大师们还通过小红书、抖音直播间、淘宝等网络平台,把自己的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让挖泥寨的耐火泥实现了“点泥成金”的华丽蜕变。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张雯

通讯员:代玉春 秦本林 杨凤兰 陈会琼

责编:郑海燕

审核:黄芳(张雯)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