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山昌宁:创新管理机制 让流动党员“归心有家”
近年来,昌宁县针对流动党员面临的管理难题,创新推出“归家路”“营养餐”“连心桥”三大举措,有效解决了流动党员分布广、活动难组织、作用难发挥的问题,确保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实现了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务工不误学、离乡不离党”的管理目标。
建档造册,确保流动党员“归家有路”。着眼把每名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探索建立流动党员“流出报批、流入报到、日常报告、返乡报备”制度,以党支部为单位,采取上门走访、电话联系、亲友帮询、党员互找等方式,对流动党员状况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摸排。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将全县794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库内管理,及时全面掌握流出时间、流出事由、流出居住地,确保流动党员管理规范化、精准化。坚持开展结对帮扶,以支部班子成员为主体,采取“1+N”模式,为每名流动党员安排一名结对帮扶联系人,定期与流动党员沟通交流,提供相关服务和帮助,针对6个月及以上未回辖区的党员,及时入户走访亲属了解情况,主动联系对接加强服务,确保流动党员“外出有根、流入有家”。
科学搭配,烹制流动党员“营养餐”。针对流动党员日常学习教育难题,充分用好用活“互联网+”党建平台,以微信、QQ群为载体,每月推送学习链接,借助“昌宁先锋”微信公众号、“云岭先锋”APP等平台,拓宽流动党员学习教育渠道,定期发布党建工作动态、传播党建知识,选树、宣传身边优秀党员典型案例,向流动党员群体进行推送,进一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助推流动党员学习教育全覆盖。充分整合培训资源,开办流动党员夜校,依托县委“一根丝”宣讲团,在各辖区开设初心课堂、先锋课堂、实践课堂,利用春节假期、冬季农闲等流动党员外出返乡有利契机,对流动党员围绕思想教育、技能提升等多方面开展线下培训,通过“集中补课”,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学。
双向奔赴,架设流动党员“连心桥”。切实做好流动党员本人及家属的联系服务工作,通过定期电话访谈、微信群联系等形式实时掌握流动党员生产生活状况。扎实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开展党员务工专场招聘会,提供“一站式”服务,吸纳党员就近就业。积极协调民政、教育等部门进行帮扶,坚持落实好挂联制度,为留守老人和儿童送去关怀,村(社区)党组织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开列关心关爱“一老一小”实事清单,探索建立“留守儿童代管制”,为流动党员注入“安心剂”。积极在外出务工经商、致富能人、大学生等流动党员群体中开展反哺家乡活动,开展“家乡发展我参与”“我为家乡献一策”等座谈活动,激励外出流动党员为村里提供致富信息、联系就业岗位,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发光发热;注重加强村级人才队伍建设,将全县范围内569名素质硬、能力强、沉得下、留得住的年轻党员、大学生加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杨艳鹏
通讯员:杨秋霞
责编:张晓橙
审核:谢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