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玉溪红塔区:浇灌民族团结花 共筑繁荣发展梦
6月底,玉溪市红塔区小黄塘路道路建设项目完成了小石桥乡段建设,看着平坦宽阔的道路,小石桥乡玉苗村委会的彝族群众喜笑颜开。
红塔区地处滇中腹地,山坝结合,多民族杂居,拥有45个少数民族。如何让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形成发展合力,是红塔区委、区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围绕2024年创建省级示范单位50个,2025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红塔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交通建设畅通民族团结之路
韩秀霞,一位来自东北的姑娘,18年前嫁到了红塔区小石桥乡玉苗村委会。“第一次来小石桥,真是山路十八弯,路面又窄又破又颠簸,从不晕车的我一路晕车,中途好几次都想回去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韩秀霞仍忍不住皱眉。
到了2023年,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前路道路提质改造工程完工通车,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取代了曾经崎岖颠簸的水泥路,作为北前路延伸和补充的小黄塘路(小石桥段)也于今年6月建成。“现在出行太方便了,进村道路宽阔平坦,每个星期送孩子去城里上课,半小时就到。”韩秀霞激动地说。
道路的改善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还带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村民期丛彬笑着说:“路好走了,来游玩的人多了,我们的鸡蛋、蜂蜜等土特产卖得特别好,有的村民还开了农家乐,日子真是越过越好!”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红塔区深知这一道理,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先导性工程,着力解决制约民族地区群众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截至2023年底,红塔区公路通车里程达 1432.8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51公里/百平方公里。纵横交错的道路宛如飘逸的丝带,连接着城市与乡村,成为了各族群众的连心路、致富路。
产业兴旺浇筑民族团结之花
在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大密罗社区,凌晨五点天还未完全亮,方保亮就已背上背箩进山采菌。早上九点,当他满载而归,还未出村这些菌子就被游客抢购一空。游客张先生称赞道:“大密罗这里的菌子味道好,我们每年都来买。周末还带孩子来玩,体验民俗文化,稻谷成熟时捉稻花鱼,孩子特别喜欢。”
大密罗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彝族人口占90%以上。这里森林覆盖率高,林下产品丰富。几年前,大密罗率先在部分小组实行包山养菌试点,探索出了一条保护生态、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民族团结的“多赢”道路。2021年—2023年大密罗包山菌收入达499.37万元,社区提取24.96万元,小组提取124.84万元,居民分配349.57万元。
除了发展特色产业,大密罗还充分挖掘本地文化,打造“滇中农耕文化馆”,保护土司文化,推动“农文旅”融合,打造水田彝谷乡村旅游目的地。
像大密罗这样积极探索发展道路的村(社区),红塔区还有很多。去年全区77个统计有集体经济组织的村(社区)全部实现党组织领办创办经营主体(村办公司),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总量突破1.25亿元,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占55.84%。
多彩活动共绘民族团结之心
夏日夜晚的红塔区高仓街道桃源社区广场上热闹非凡,熊熊篝火映照着夜空,社区群众围着篝火欢快地跳起广场转圈舞。“我们每周五晚上都来跳转圈舞,大家聚在一起唱唱跳跳,不仅愉悦了身心,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社区居民曾桂芬满脸笑容地说。从今年6月起,桃源社区每周五晚开展“同源同语同家园 共舞共济共繁荣”文化活动,吸引众多居民参与。
这是红塔区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每年的米线节,大营街街道、李棋街道、玉兴街道等各街道纷纷举办多彩活动,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大家吃米线、赏民俗、游红塔,一根米线将各族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此外,火把节、祭龙节、端午节等节日也成为各族群众交流交融的平台,承载着大家对生活的热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红塔区不遗余力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凝聚“心往一处想”的团结之心,激扬“劲往一处使”的团结之力,画好最大同心圆,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共筑繁荣发展之梦。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杨茜 通讯员:史敏 方思培
责编: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