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端看南博·微访谈丨让咖啡“穿”上身 让梦想变成真
在今年南博会的咖啡产业馆里,记者见到了在去年第7届南博会上曾采访过的普洱市西盟县班母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涛。与去年相比,他们的展位大了3倍,去年找不到位置表演佤族织锦手工艺的村民,今年在中心设置的展示台上,成为了逛展人的关注对象。
陈涛(右)
“不仅如此,今年的我们和去年相比还有更多变化:我们的合作伙伴从无到有,再到遍布上海、江苏、西双版纳等多个地区;我们的织锦从佤山的街子销售到了世界各地;我们还注册了商标有了自己的品牌,织锦产品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和年轻了。”陈涛指着占据了展区大部分位置的服饰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今年还带来了全新的佤族织锦产品,在南博会上首发。
今年春天,在上海国际纱线博览会上,陈涛遇见了一种能将咖啡渣制成纱线的新技术,这场邂逅如同春日里的一缕清风,吹“醒”了佤山深处的传统织锦艺术。
在不断努力下,佤山村民们和拥有新技术的公司开始了合作:西盟县将收集的咖啡渣提供给相关公司,经过微碳化、提取纳米因子等技术手段再制成咖啡纤维,最终把这种独特的纱线又提供给掌握了佤族织锦技艺的西盟群众,生产出了西装领带、女士正装、咖啡围裙、围巾、披肩、玩偶等产品。
开展三个小时,此次带到南博会的将近50个咖啡纱线织物产品就已经全部售空,还预订了近600单。陈涛告诉记者,她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尽快回去组织生产,“因为佤族织锦都是纯手工的,生产速度比较慢,价格也比较贵,所以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往定制方向发展”。
去年南博会上,佤族织锦就受到国内外客商、媒体的广泛关注。第一次走出大山的村民岩华5天时间就卖出了1.6万元的产品。“当时展会前他本来很自卑,但回去以后小宇宙爆发了,自己主动去孟连进修了缝纫,去年不仅增收10万元,年底还评上了‘西盟金牌工匠’。”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本届南博会陈涛带了来自西盟5个乡镇,两个合作社共12个村民一起来到现场,“接下来还会把这种合作机制持续下去,村民们通过这样的盛会有了想要走向市场的意识,正是这种发生在人内心的变化,让我真正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永不落幕的南博会’。”
佤族织锦,这门世代相传的手艺,在咖啡纱线的加入下焕发出新生。而拥有这项技艺的佤山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从田间到市场的故事,编织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梦想。
云新闻出品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陆橙 摄影报道
编辑:戴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