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竹编人杨宗敏:手艺也是“守忆”
传统竹编技艺,源远流长,深深镌刻着几代人的乡愁印记,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然而,在时代进步的洪流中,竹编制品逐渐淡出了日常视野,被塑料、不锈钢等现代材料制品所取代,这份古老的技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唯有老一辈的“坚守者”,默默守护着这份即将消逝的艺术。
玉溪市通海县杨广镇大新村的杨宗敏老先生便是这群“守”艺人之一。年逾古稀的他,已在这方寸竹篾间耕耘了五十余载春秋,对竹编技艺的热爱与执着,如同陈年佳酿,愈发醇厚。杨宗敏老先生用一双巧手,编织起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他的每一根竹条、每一次穿梭,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匠心、关于坚持、关于爱的故事。
走进杨宗敏家中,随处可见堆放着背篓、筛子、筲箕、提篓等竹制品,件件兼具实用与美观。观察杨宗敏编织筲箕的过程,去结、破竹、刮篾……每一个步骤都自然流畅,短短几分钟内,一根原本两三米长的竹子,在他的巧手下化作无数条厚薄精准、宽度均匀的竹篾。他的双手在竹篾的经纬间灵活穿梭,一压一挑,动作既快且准。随着他双手的不断舞动,那些看似平凡的竹篾条逐渐交织成形,最终化身为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筲箕,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温度在此刻尽显。
“1968年小学毕业以后,就开始学习竹编手艺,像这种型号的筲箕我现在一天可以做四五个,挣的钱虽然不多,但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了下来。”杨宗敏说。
竹编手艺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伤手的活,50余年的竹编生涯,让杨宗敏的双手早已布满老茧与伤痕。在说起为什么要学习竹编手艺时,他说,出生在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只要掌握一门手艺,便可养家糊口。他13岁时,便跟着亲戚学习竹编技艺,靠着自己的肯学肯问,加上自己爱钻研,他的竹编手艺在当地逐渐“小有名气”。
如今他制作的产品,工艺精湛、外形美观、品类齐全,大大小小共有50余个品种,价格从20元到200元不等。50多年来,一个凳子、一根竹子、一把篾刀、一双巧手,一件件竹编制品在他的手下诞生,如今他虽不再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但仍然放不下手中的竹编手艺。
云南日报-云新闻通讯员:罗瑀 龙传运 记者:王璐瑶
责编:张晓橙
审核:张耀龙(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