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普洱西盟:打铁飞花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勃勃生机
      发布时间:2024-08-14 10:20:05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普洱西盟:打铁飞花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勃勃生机

清晨的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中课镇班箐村一组,雨露掩去八月的热浪,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禾稻正盛着翠裳;村东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民间手工艺(冶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水转的手工作坊内,“叮、叮、叮”的打铁声传来,加温、锻打、淬火……反复捶打间,一柄佤刀渐渐有了它的雏形。

“一柄佤刀,需要反复捶打才能成形。我打刀30多年,手艺都是传自父辈。”水转说。

从小对佤族传统手工艺冶铸耳濡目染的水转,成年后,一直跟随父亲学习,随着时间的沉淀,水转练就了一手精湛的冶铸技艺。水转说:“靠着这门手艺,我每年都有4万元到5万元的收入。”

过去的西盟佤族以农业为经济基础,通过伐林垦荒、刀耕火种的方式主导了该民族的农事活动,其原始农业、采集与狩猎活动长时间共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伴随铁质工具的应用,佤族的生产能力才获得了显著提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佤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受到了冲击,这让水转担心不已。

“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习冶铸这项技艺了,我只有一个徒弟,但已经50多岁了。”水转说。

“打铁辛苦,孩子们更愿意去外面闯一闯。”与中课镇班箐村相隔不远的勐卡镇永业村七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民间手工艺(冶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岩郎扫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已经年过半百的他,始终坚持着冶铸技艺的传承。

留住手艺,不只是留住技艺与记忆,更是连接各民族情感,厚植民族文化根脉。近年来,西盟结合实际,有效盘活本土非遗资源,大力发掘民间非遗能人,持续培育和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通过扶持奖励、人才交流等方式,不断加强县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有1500元的扶持奖励。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有800元,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鼓励。”水转说。

同时,西盟县还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的视野,不断丰富文化建设内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瑰宝,作为加强文化建设的优势资源,真正保护和管理好、开发利用好,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传承好民族文化,就要不断学习。每次县、镇举行培训我都会去,相互交流才会进步,也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加入佤族传统手工艺冶铸学习中。”岩郎扫说。

日暮降临,岩郎扫的手工作坊却没有停歇,一柄佤刀在他手中成形,承载传承记忆,而水转的手工作坊里,徒弟岩挂在帮助师傅水转制作刀柄的同时,向着师傅展示着自己新购的空气锤,还不时吹嘘着自己新收的3个小徒弟,延续技艺传承。

“相信,佤族的传统手工艺能被更多人看见,也会被更多人传承下去。”水转的徒弟岩挂笑着说。

云南日报-云新闻通讯员:李毅 魏妮楠(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沈浩

责编:王剑钊

审核:张耀龙(沈浩)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