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云南汛期,具象化的“1262”机制
      发布时间:2024-08-21 15:50:02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云南汛期,具象化的“1262”机制

8月19日,周一。一大早,中国天气网云南站就发布了本周天气展望。

预计本周我省南部和西部地区多降雨天气,南部和西部地区需注意防范局地强降雨或持续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和城乡内涝等灾害。

雨季,尚未结束。

全面进入主汛期以来,截至8月6日,全省洪涝灾害未造成人员死亡失踪,守住了“不死人、少伤人”底线。

守住这个底线的背后,是具象化的“1262”机制。

具象化的“1262”,是一个个“跑在前”的身影

“1262”机制全称为“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是云南省防汛救灾中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通过精细化的气象预报与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联动,提升对暴雨、强对流天气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能力。

“1262”机制的关键,在于关口前移,时时刻刻、桩桩件件都要跑在灾害来临前,掌握主动权。

对于“跑在前”这个词,地质灾害监测员赵海和欧新忠两人身体力行,且感触颇多。

“我参与地质灾害监测有四五年时间了。”赵海是德宏州芒市西山乡弄丙村吕折第二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同时,他也是一位资深的地质灾害监测员。

7月19日,芒市西山乡吕折村第二村民小组  图自西山乡政府

今年7月19日6时40分,吕折第二村民小组发生特大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灾害。而就在灾害来袭的20分钟前,得益于“1262”机制,当地及时预判灾害风险,拉响警报,仅用16分钟便成功协助受威胁的17户34名群众,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当天,作为“1262”机制的关键一环,赵海所负责的便是“响应联动”。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7月18日,芒市西山乡出现持续强降雨,7月19日5时30分,气象局发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前一天相关预警信息已经通知过我们,我心里一直挂着这件事,当天没回家,就值守在办公室等消息。”电话响起时,赵海马上接了起来,然后立即在村寨内排查灾害隐患,“越是下雨的时候,我们越不能待在家(房间)里。”

7月19日4时58分,西山乡强降水发生时雷达回波图  图自芒市气象台

“排查灾害隐患时,雾很大,雷声也很大,泥土混搭着雨水顺着山坡淌下来,特别浑浊,我觉得地灾隐患点位发生滑坡的风险比较大,所以就迅速联系了‘十联户’的网格长,通过应急广播、敲锣、拉响手摇警报器等方式发出预警,并把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赵海回顾说。

寨子里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严重风湿不良于行,但也顺利转移出来了。“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抱着背着甚至扛起来,反正一个都不能漏。”回想起当时的紧急情况,赵海感叹道。

这样忙而不乱的转移场景,6月12日凌晨,也在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大练地街道大练地村蛮蚌村民小组上演了。

蛮蚌组临河农户 图自泸水时讯

大练地村距泸水市区9公里,呈“山谷纵横”地形,临蛮蚌河而居的蛮蚌村民小组,恰好位于山洪泥石流灾害隐患区域。

“敲锣的敲锣,敲门的敲门,喊人的喊人。”大练地村蛮蚌村民小组地质灾害监测员欧新忠回忆,寨子里有点嘈杂,但因为以前反复演练过,所以转移过程比较顺利。

时刻关注天气预警 图自泸水时讯

作为地质灾害监测员,从6月11日夜间到6月12日凌晨,欧新忠先后5次前往地质隐患点巡查。“第五次去的时候,我发现河水迅速上涨,河水浑浊有很多砂石泥土,还有难闻的味道,河水也漫出了河道。”此时,正是6月12日凌晨2时30分,欧新忠想,不能再拖了,得立即上报!

随后,他上报大练地村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拥下益。拥下益到达监测点巡查水情后,立即上报大练地街道办分管副主任蒋忠学。蒋忠学确认报告无误后,迅速向在现场的市领导、街道领导报告汛情。凌晨3时5分,市领导现场主持召开险情风险研判会,5分钟内决定启动紧急避险预案,按“叫醒”分工组织转移避险。直至凌晨3时45分,处于危险区域的77户农户245人,全部就近转移到了避险场所。

值班值守表 图自泸水时讯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灾害类型,但两次成功避险中,不论是地质灾害监测员、网格长,还是信息报送员、分管负责人,每一个人都“跑在前”,每一个人,都是具象化的“1262”。

具象化的“1262”,是一次次被抓住的“窗口期”

云南地形地貌复杂、江河众多。

今年以来,先是遭遇了严重的干旱,5月进入汛期后,旱涝急转,局部地区强降雨多发频发,单点性强,危险性大,降雨叠加区域洪涝的地质灾害风险突出。

图自云南水利

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

从接到预警到灾害发生,时间窗口通常很短。如何在短时间内组织群众转移,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伤亡?抓住“窗口期”尤为重要。

来看不久前发生的一起案例——

7月23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梅里雪山冰川塌方,洪水顺着河道倾泻而下。

视频截图

梅里雪山因其壮观的景色而备受赞誉。视频发布后,引发多家媒体关注,网友也讨论纷纷。一时间,以“突发”“惊险”“紧急”等词汇为标题的消息满天飞。

当地应急局随后回应:确有塌方的情况,但未有人员伤亡,群众、游客都撤出来了。

这句简短的文字,回应了关切,也安了广大网友的心。与此同时,这短短20多个字,也代表德钦县成功抓住了“窗口期”:从发现险情到转移避险,短短34分钟的窗口期,保护了32条生命。

图自德钦县融媒体中心

7月23日19时46分,斯农村明永小组巡查排查中发现明永河出现山洪泥石流险情,第一时间报告云岭乡防办值班室,云岭乡要求斯农村提前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避险,并上报险情至德钦县防办。

接到云岭乡险情报告后,德钦县防办立即派出工作组下沉一线指导云岭乡和明永冰川景区防范应对,于20时07分电话叫应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要求立即疏散游客,并持续跟踪调度核实应急处置情况。

图自德钦县融媒体中心

云岭乡党委政府迅速组织干部职工、村“两委”干部、群测群防员、第一响应人对河道周边群众和游客进行转移安置,景区公司联合明永小组迅速深入景区内部搜寻游客。20时20分,有序撤离河道周边高风险区域居民4户20人,顺利搜寻并疏散景区内全部游客12人,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

从政府各部门、公司的协调,到县、村、景区的配合,一个破除行政层级限制的防灾减灾体系,在这34分钟内极速运转、形成闭环,将“1262”机制具象化到了每一个细节之中。

具象化的“1262”,是一串串具体详实的数字

从2022年初步建立,到2023年逐步完善,再到今年汛期的有效运转,“1262”机制在云南省防灾减灾救灾过程中,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统计数据让这个结论更加具象——

截至8月6日,各级防指启动防汛应急响应164次,发布3.4万期“1262”精细化预报、3344期水情预报预警;点对点调度检查州市、县区、乡镇3908次;各级防办以指挥部领导带班、部门联合值班、高级别预警时指挥长驻点调度3项机制为抓手,全面压紧压实责任,确保防汛指挥调度高效权威,落实逐级包保制度,共组织干部下沉14.6万人次、组织转移群众3.4万人次。

图自德钦县融媒体中心

这些数字背后,是气象部门一次又一次的预报预警,是村村寨寨一名又一名的监测员,是各级部门一次又一次的调度配合,是忙碌的干部、是转移的群众,是全省洪涝灾害未造成人员死亡失踪的战果,是“不死人、少伤人”的底线。

图自云南水利

受低涡切变线自东向西移动影响,云南省气象台预计,8月20日至23日我省南部将先后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暴雨天气。本次过程文山州南部、红河州南部、普洱市东部和南部、西双版纳州、临沧市南部等地暴雨灾害风险高。

汛期还未结束,雨季尚在持续。新一轮的强对流天气已经来临,“1262”机制,时刻闻“汛”而动。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记者:王熠 戴菲

审核:陈创业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