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施雅:“店老板”变身乡村振兴“领头雁”
      发布时间:2024-08-23 10:20:03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施雅:“店老板”变身乡村振兴“领头雁”

“这个小姑娘很能干,我们都愿意跟着她干。”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富恒乡罗里密村,说起施雅支书,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2020年,施雅通过县委组织部人才回引回到自己的家乡富恒乡罗里密村工作,2021年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县人大代表、乡人大代表。历经4年磨炼,她从一名鲜花店老板变身成为罗里密村乡村振兴发展的“领头雁”“领路人”。

传承手工艺,敲开致富门

罗里密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彝族古村落,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勤劳的“佬倵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彝族刺绣、篾编、制香等传统的民族手工艺,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民族工艺逐渐遗失。在外打拼多年的施雅,敏锐地察觉到了传统民族工艺传承保护的重要意义。于是她多次前往昆明,邀请云南省昆明市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加云老师,到罗里密村进行篾编技艺培训,在原有传统的簸箕、篮子、筛子等篾编劳动工具基础上,还创新出篾编茶叶罐、杯套、收纳盒等竹艺新产品,不少村民靠篾编增加了收入,传统篾编手工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我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摸索篾编技艺,靠这门技术也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现在我们编的这些有点跟不上时代,在参加了阿雅支书组织的培训班后,对篾编中的起底、编制、锁口等工序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编的种类也多起来了。”年过七旬的李忠祥如是说。

“男学篾编”、“女学刺绣”,没有手艺,会被村里人瞧不起。彝族刺绣是罗里密村“佬倵人”彝族妇女的一项传统手艺,以前,十几岁便能自己缝制衣服鞋子,每逢“佬倵人”彝族姑娘结婚出嫁,都要身穿母亲亲手缝制的绣花衣、绣花鞋。随着时代变迁和物质丰富,传统的彝族刺绣技艺面临失传风险。身为“当家人”的施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多方打听,得知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李长征老师刺绣技艺精湛、绣法独特、绣品新颖,她不辞辛苦,多次前往楚雄邀请,李长征老师被她的真诚和执着感动,在2023年,先后到罗里密村给具备一定刺绣基础的绣娘传授刺绣针法、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技艺,在她的精心帮助下,20多名绣娘的刺绣技艺得到大幅提高,在提升传统衣服、鞋子绣花质量基础上,成功绣出了深受年轻人青睐的背包、手包、钱包、书壳等新绣品,不仅传承了刺绣技艺,还增加了部分绣娘家庭的收入。

拓宽产业路,壮大乡村经济

罗里密村曾是知名的核桃种植大村,“户户种核桃,家家收入高”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但从2016年开始核桃价格下跌,核桃种植效益大幅下降,造成全村群众收入下滑。“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稳定村民收入”变成了村党总支面临的现实难题,为解决好这一难题,施雅带领村“三委”班子走村入户听取老党员和群众意见、建议,同时,外出相邻县市考察周期短、效益好的种植、养殖项目。

2021年,富恒乡政府率6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到龙潭乡考察学习高辣度辣椒种植。回村后,施雅邀请县农业技术专家实地察看罗里密村海拔、土壤、气候等条件,得知专家适宜种植高辣度辣椒的答复后,她带头试种10亩高辣度辣椒,发动了几户党员试种植,当年种植成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2022年起,她便向有劳动力和地块的农户推广种植,高辣度辣椒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2024年全村共种植高辣度辣椒400余亩,目前,长势良好,已经开始采收,预计年产值可达200多万元。全村烤烟种植面积1614亩,预计收入750余万元。

“今年我们家种植了10亩高辣度辣椒,跟公司签订了合同,统一收购,每公斤收购价格在6元至8元,亩产量约1.5吨,产值可达6000多元。像这种种植周期短、容易管理、价格稳定、销路不愁的产业,非常适合我们发展。”字松根高兴地接着说,“除了高辣度辣椒,我们家还种了29亩烤烟,管护着57亩核桃,养了8头牛和10头肥猪,这些收入加起来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在罗里密村像字松根家“一户多业”的农户达到了80%以上。

2023年1月,在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为县人大代表,施雅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困难,提出“关于罗里密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大棚及乡村振兴车间的建设)的建议”,得到县人民政府及乡村振兴局产业发展资金100万元支持,租用土地7亩,新建大棚3200平方米,2024年由村委会组织种植榆黄菇、黄瓜和贡菜,预计总收入15万元,彻底解决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

法治进农家,调解暖民心

罗里密村是一个彝族聚居村,但凡红白喜事、节庆和娱乐活动,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打歌 ——“卢鹿者”。身为“法律明白人”的施雅,于是组织一批爱打歌、爱唱歌的老党员,每逢节庆活动,采用打歌唱调、山歌对唱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常用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她经常深入到村组农户,行走在田间地头,常常用彝语为听不懂汉语的村民宣传法律法规,解答疑难问题。70多岁的字兰芝奶奶,在听完施雅耐心细致的讲解后,感叹地说:“奶奶这么大岁数了,第一次知道一户一宅,耕地里面不能盖房子,以前我们都是看着哪里合适就盖哪里。”

面对疑难矛盾纠纷,施雅经常向派出所、司法所工作人员请教解决办法,邀请他们到村组开展法治讲座,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2022年6月14日,罗里密村杨大叔因触碰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云龙分公司所属的钢绞线触电,造成一定人身损害,杨大叔要求电信公司赔偿其医疗、误工等相关损失费用,但电信公司一直未给予答复处理。杨大叔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求助施雅,在了解具体情况后,她按以前咨询的办法,准备好相关资料,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协商。最终,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云龙分公司同意赔偿杨大叔医疗、误工等损失费用21815.51元。有了这笔赔偿,杨大叔在艰难的日子里看到了曙光和希望,也为其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杨大叔握着施雅的手不停地道谢,她借机给赠送了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叮嘱他平时多学法,遇到问题才能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每逢村里邻里有矛盾纠纷时,她总是第一时间到现场了解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地调解。罗里密村民小组村民字大哥和施大叔因土地产生矛盾纠纷,在得知消息后,施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听取了双方当事人前因后果情况后,根据当事人提供的佐证材料,释法明理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在她的耐心调解下,纠纷双方最终达成统一调解。

“既然选择回村当一名村干部,不论多难、多苦,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坚持”,施雅这样说着,也是这样做着。她用自己的

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带领全村群众走好乡村振兴每一步,过好幸福生活每一天。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秦蒙琳 通讯员 韦雪峰

责编:黄芳(秦蒙琳)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