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滇池珍贵“土著”鱼 正在“复活”中
      发布时间:2024-08-26 16:00:02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滇池珍贵“土著”鱼 正在“复活”中

云南滇池“消失”的珍贵名鱼—滇池金线鲃,回来了。“在滇池的入湖河流盘龙江,滇池金线鲃现在大概有四五百尾。”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王晓爱向记者分享,2009年至今,15年间增殖放流滇池金线鲃苗种300余万尾,目前,通过野外种群修复,滇池金线鲃在滇池流域已经形成稳定种群,并且生长发育状况良好。

8月24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来到云南省昆明市COP15永久性展示点宝丰湿地,当地将利用滇池金线鲃等“土著”生物恢复滇池生态的“花-鱼-蚌”立体生态修复模式呈现出来。

“这个模式系统运行之后,对滇池水质的改善有很好的积极作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正高级工程师王晓爱说,利用滇池“土著”生物——以滇池金线鲃为代表的96种滇池“土著”鱼类、以海菜花为代表的“土著”水生植物和以螺蛳和背角无齿蚌为代表的底栖动物,三类物种相互依存,形成恢复滇池生态系统的“花-鱼-蚌”立体生态修复模式,共同支撑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目前,该模式不只应用在滇池,也在云南多个高原湖泊中推广。

王晓爱所在团队依托这套模式,在滇池金线鲃之后,相继开展了软鳍星光唇鱼、抚仙湖抗浪鱼、星云湖大头鲤和大理洱海大理弓鱼等其它云南“土著”鱼类的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目前,已保育102种“土著”鱼类活体,突破48种“土著”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实施9种“土著”鱼类的野外种群修复。

“云南鱼类种质资源丰富,有594种,能真正走向产业化的却很少。”王晓爱认为,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2017年,王晓爱团队研发出滇池金线鲃新品种,这让她们看到高原湖泊特色水产种质资源转化的产业优势,为云南省土著鱼类可持续利用打开新篇章。

王晓爱坦言,下一步,希望能在滇池采集到滇池金线鲃的鱼卵或鱼苗。“这就证明它可以在滇池现有的水生态系统里面恢复原来的自我繁衍,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一个目标。”王晓爱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宋莉 朱彩云)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王熠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