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春:深化“校地合作”搭建党员干部充电新平台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针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师资缺乏、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奇缺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盘活资源,依托中国海洋大学、重庆大学、上海长宁区帮扶,深化“校地合作”为党员干部“充电提能”,着力提升边疆干部综合素质水平。
绿春县与中国海洋大学签订《帮扶人才振兴项目经费捐赠协议书》,每年由对方提供30万元经费支持,用于干部互派互访、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干部教育培训等方面。县融媒体中心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党支部签订支部结对共建协议,在绿春建设“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学生实训实践基地”,每年选派6名大学生到绿春融媒体中心工作实践,帮助开展新媒体业务培训,提升干部新媒体业务能力。与上海长宁区共同制定《对口支援项目计划书》,按照“绿春所需、上海所有、精准帮扶”原则,每年投入沪滇扶贫协作资金90万元,支援绿春开展人才外派培训、人才孵化、人才交流等各项工作,为绿春干部教育培训提供更宽广的平台。
采取“绿春干部+高校师资+高校培训平台+分层培训提能”教育培训模式,该县分层分类选派各级干部外出培训提升能力。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同制定党员干部培训计划,设立“绿春干部乡村振兴班”,分层分类选派党政“一把手”、科级干部、中青年干部和乡村振兴“明白人”“带头人”等,赴中国海洋大学培训学习,拓宽眼界、增强本领。与重庆大学深度合作,校地“携手”举办绿春县项目建设管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选派25名乡镇党政“一把手”、政府部门和乡镇负责项目工作的科级领导进行培训学习,邀请重庆大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11名相关知名学者教授,为绿春干部进行项目管理授课,让后者感受项目管理领域的名师名课“盛宴”。
全县积极探索多批次、小规模、精品化、规范化的“小班化”培训思路,实行“绿春开单、学校下单、学院排课、干部上课”的“菜单式”教育培训模式,分批选派干部赴上海长宁区、中国海洋大学、重庆大学“深造提能”。组织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管理、依法行政、党政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等专题培训班,培训科级干部82人、优秀党员干部128人。用好平掌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整合教育培训平台资源,组织开展“小班化”党务小课堂、绿春讲堂、“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培训30期3700余人,提升边疆干部政治素质。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饶勇 通讯员 赵珊珊
责编:黄芳
审核:谢祥睿(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