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幸福就在“幸福里”丨大理市城市就业“幸福里”:以党建引领促进就近就地就业
开栏的话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云南各级人社部门不断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以“幸福里”社区为龙头,以零工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站点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指导下,云新闻客户端推出“幸福就在‘幸福里’”主题报道,聚焦第一批评审认定的11个“云南省就业‘幸福里’社区”和10个“云南省零工市场”,以生动鲜活的案例,讲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灵活就业的幸福,立体展示云南省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的经验成效。
本期内容,我们将目光移向大理市,了解当地如何以城市就业“幸福里”社区为龙头,以零工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站点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促进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
每天清晨,不少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位于大理市洱河南路15号的大理市城市就业“幸福里”社区门口,找活的务工者早早就在这里聚集。此起彼伏的交谈声中,显得格外热闹。灵活就业者唐伟英说:“我们在这里找工作有保障,遇到什么困难也有人帮助我们处理,感到很温暖。”
近年来,大理市厚植为民服务情怀,稳就业、惠民生、聚人才、促和谐,紧紧围绕“保障民生、服务发展”工作主线,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建设以城市就业“幸福里”社区为龙头,以零工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站点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抓好就地就便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两个“组织化”,全面促进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
围绕就业抓好党建 党建引领促就业
大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理市城市就业‘幸福里’社区成立以来,每天服务人员300余人,90%的人员能通过平台找到一份合适、满意的工作。同时,在服务对象遇到欠薪、工伤等问题时,帮助服务对象协商处理,保障服务对象的劳动权益。”
近年来,大理市人社部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建党员领导干部为核心的党员先锋服务队,明确“人社部门-乡镇党委-村组社区”三级服务责任,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信息系统,摸排出2.5万个岗位,覆盖文旅、餐饮、住宿、建筑、苍山洱海保护、生态种植养殖等全市各行业,建立明细台账,组织化开展“零距离”就业服务。
同时,大理市城市就业“幸福里”社区积极主动服务各类用人单位,已与省内外100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和500余家企业、协会商会达成合作意向,突出了人社工作赋能产业发展和创新引领,满足产业用工需求和务工人员组织化就业需要,提供精准高效的岗位推送、政策咨询、求职指导、技能培训、补贴申领、创业指导、劳动维权、社保快办等一体化人社服务。目前,大理市城市就业“幸福里”社区已初步发挥组织化派遣功能,将洱海鱼类生态调控捕捞、洱海卫士、苍山卫士、生态绿色农业种植等散弱务工形态聚合,已实现派工2万余人次,实现就近就便就地就业。
搭建就业智慧平台 数据赋能实现精准服务
目前,大理市城市就业“幸福里”社区的数据“驾驶舱”以企业“按需点单”、平台“精准派单”、务工人员“积极接单”的方式提供精准服务,为务工人员免费求职和企业招工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实现线下运营场景,包括求职招聘、用工派单、线上签约、人岗匹配、线上兑付、政策咨询推送、短信、微信、推送提醒、吃住服务预约等功能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同时,通过“1+13+N”模式,即一个中心、十三个乡镇,N个社区、村、商超及银行网点,向全市范围内进行服务覆盖,形成“大理市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助力“旅游+百业” 做大多元就地就近就业
近年来,大理市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参与群体广泛、多元业态融合优势,制定《大理市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行动方案》等措施,通过“康养+旅居”“会展+旅游”“婚庆+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美食+旅游”等模式,“一旅”生百业,百业促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旅游产业吸纳就地就近就业规模。
大理市双廊艺术小镇、古生村“活化乡愁”、文笔村“景村共富”等一批旅居试点村落,有效带动一大批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海西片区文旅与会展、婚庆、研学、体育、农业等上下游产业链深度融合,催生了苍洱游学团、旅拍工作者、民宿旅居服务者等大量新就业业态,逐步形成了“旅游+百业+就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帮助全市城乡劳动力务工顾家两不误。目前,大理市旅游民宿客栈达6000多家、从业人员近1.3万人,全市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达14.81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人数的64%。
下一步,大理市人社部门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进一步发挥好大理市城市就业“幸福里”社区的桥梁作用,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大数据分析和数字化技术运用,优化服务设施,不断健全完善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精准和贴心的就业服务,助力大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
云南日报—云新闻通讯员:董夏泓 记者:李海球
编辑:张耀龙
审核:郑海燕(李海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