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幸福就在“幸福里”丨东川区就业“幸福里” 畅通就业幸福路
告别八月骄阳,迎来九月微凉
在昆明市东川区就业“幸福里”社区
从务工群众讲述和笑声里
感受到了满满幸福
“我在小江中毓蓝莓种植基地从事蓝莓种植,每天收入110元左右,既解决了就业需求,也解决了因工作不能照顾家庭的困扰。‘幸福里’让人倍感亲切。”东川区汤丹镇兴隆村易地搬迁群众董兴芝说,她在搬迁后一直想找个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的活计,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听说就业“幸福里”社区是专门为群众解决就业需求的家园,抱着试试的态度上门作了登记,没想很快就有了结果。走进东川区就业“幸福里”社区,各种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工作人员微笑服务、态度热情,让人倍感亲切。
昆明市东川区易地搬迁涉及8个乡镇(街道)68个村240个小组,有13个安置点8518户31674人,其中,易地搬迁劳动力16570人,是昆明市搬迁人口最多、城镇化安置率最高的县区。
近年来,东川区坚持“人社主导、企业运作、村社组织、群众参与”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就业幸福里社区建设,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就业服务,拓宽增收渠道。东川区人社局秉承“阵地建在家门口,服务跟着群众走”服务理念,建设标准化就业幸福里社区平台360平方米,设置人社就业服务窗口,开设劳务专业合作社、劳务公司服务区,设立就业法律援助、工会民工爱心驿站、直播创业孵化等功能区。
截至目前,该区建设洗尾嘎、铜源、铜润等“就业幸福里社区”服务站4个,将服务平台和服务阵地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帮助有就业意愿和有就业能力的劳动者就近就地找岗位、享服务,增加群众“零距离”就业服务带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幸福就业”。
搭建就业平台 就业服务优起来
东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聚焦群众需求。一方面强化网格管理,精准服务群众。充分发挥服务站、就业信息员、驻村队员等网格化力量,通过多形式服务,对社区劳动力就业情况按月进行摸底调查、动态更新标注,并建立就业基础信息台账,全面摸清就业意愿、培训意愿、服务需求等信息,为开展针对性就业帮扶服务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盘活人力资源,搭建用工桥梁。多措并举打通劳动力市场供需堵点、难点,收集高质有效岗位,常态化开展各项免费就业服务,破解“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难题,促进有就业意愿的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聚焦产业发展 人才队伍强起来
东川区注重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围绕区内重大产业项目、高原特色农业等不断开发挖掘就业岗位。今年以来,“幸福里”社区服务川金诺、忠祥纸业、恩溪服饰、艾福思电子科技、东昌金属等园区企业56家,服务春晓农业、龙洞果轩、中毓蓝莓等农业企业110家,保障了东川港、角家村光伏、以工代赈等重大项目用工需求。与此同时,培训机械、农业、电商、乡村CEO等技能人才4000余人,提升壮大了产业工人队伍,既满足了像董兴芝一样的群众就近就业的愿望,也解决了产业项目的用工需求,有力促进了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发展。
提升就业组织化水平 群众钱袋鼓起来
通过就业“幸福里”社区建设,东川区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就业、共担责任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区共有21家村级劳务合作社,构建了“党建引领、人社主责、部门参与、市场运作”的有效组织服务体系。同时,继“东川系列”五大劳务品牌挖掘打造后,“开花洋芋”新农人、东川面条匠人等带动就业劳务品牌相继涌现,不仅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也集聚了优势资源,引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升级。
东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围绕就业“六步法”措施和社区“五融入”持续发力,“雏雁护航”打造青少年成长成才“新环境”,新时代女性就业顾家两不误,工会服务“劳”有所依、“劳”有所乐,司法保障有力度,为民服务有温度,东川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89万人,就业率91.69%,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实支撑。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
云南日报-云新闻通讯员:董夏泓 记者:李海球
编辑:张耀龙
审核:郑海燕(李海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