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会泽:科技措施来助力 2万亩大豆获丰收
金秋时节好“丰”景,硕果累累迎丰年。
近日,会泽县种植的2万余亩大豆丰收,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丰收图景。
走进会泽县雨碌乡白彝村、座江村的大豆种植示范区,金黄的豆叶把辽阔的田野汇聚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密密麻麻的豆荚挂满枝头,每一个都饱满圆润,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豆香。十多个工人正忙着收割大豆,田野里一片丰收的喜悦。仓储车间里,随着脱粒机轰隆作响,豆荚中的豆子被一颗颗分离出来,像一颗颗金色的宝石,让人爱不释手。
今年,会泽县共种植大豆22600亩,在省、市农业专家和会泽县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以大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大豆净种高产攻关、大豆“绿色高产高效”净种示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烟后套种大豆等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模式为载体,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在者海镇、雨碌乡建立1000亩县级核心示范基地,其余每个实施乡(镇)至少建立1个集中连片100 亩以上的乡级核心示范基地,探索大豆多种种植模式兼容发展路径,扩大大豆生产规模,提高综合效益,实现大豆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为了有效提高大豆的产量,会泽县农技中心引导种植户选用丰产稳产、耐阴、抗倒等综合性状良好的云黄13、云黄12、云黄17等品种,在行比配置、播种时间和方式、适宜密度、合理施肥、除草方法、化学控旺、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全流程服务,并邀请省、市农科院专家阶段性指导,采用科技措施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我们主要利用种子包衣、种子精选、水肥一体化等种植技术,并指导种植户在合理时间下种,适当机械播种,合理施肥除草,适时病虫害防治等。”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昆明试验站站长、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会泽团团长赵银月说。
为了验证各项科技措施的实施效果,会泽县农业部门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随机测产,专家团队抽取者海镇钢铁村示范点、雨碌乡白彝村和座江村示范点进行测产。
测产结果显示,者海镇钢铁村示范点实施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大豆平均密度6041株,理论亩产量为112.8公斤。雨碌乡白彝村示范点实施的粮经协同烟后套种大豆种植示范,大豆平均密度7010株,理论亩产量为177.8公斤。雨碌乡座江村示范点实施的大豆绿色高产高效净种,实收面积3.14亩,总产量883.07公斤,含水率16.8%,按标准含水量13.0%计,折合亩产268.9公斤。
专家组认为,会泽县2024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种植、粮经协同种植效果显著,适宜该区域生产发展,建议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上,建议选择紧凑型的玉米,在田间管理过程中通过化学调控来降低株高,改善大豆的受光环境,这样就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文涛说。
王怀民是雨碌乡的种植大户。他在雨碌乡白彝、马桑坝、座江等村流转土地1200多亩,种植玉米、马铃薯、烤烟、辣椒、菜豌豆等经济作物。他以往流转的土地都是单种,今年,在会泽县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他在玉米地里套种了大豆,同时在烤烟地里也套种了大豆,效果良好。“今年烤烟套种大豆的效果比较好,我在烤烟采了三个叶片后才种大豆,使大豆充分通光透气。烤烟套种大豆的好处是一地双收,明年我要按照专家的建议再提升点种植密度,加强中耕管理,这样效果会更好。”王怀民说。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张雯 通讯员:杨凤兰 代玉春 秦本林
编辑:黄世俊
审核:黄芳(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