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七彩云南·创业福地丨德钦春花:巾帼创业风采 共创乡村致富梦
七彩云南
创业福地
云南高度重视创业工作,今年起开始实施“创业云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大创业”工作格局,打造“七彩云南·创业福地”品牌。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实落地,一二三产业创业融合发展的典型经验和生动案例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推出“七彩云南·创业福地”特别报道,跟随记者镜头,一起见证云南积极拼搏、踔厉奋发的创业实践。
在德钦县澜沧江畔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抢抓时代机遇,凭着对藏族服饰的满腔热爱回乡创业,创建了藏装生产销售公司——德钦桑卓民族服饰开发有限公司。巴东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打工村”,如今这里成了家喻户晓的“服饰村”。春花,就是这个“服饰村”的带头人,在她的带领下,村里的妇女同胞们传承藏族服饰制作工艺,弘扬藏族服饰文化,在迪庆高原和周边地区刮起“最炫民族风”。
春花从返乡投资创办企业,到根植于家乡群众的共同致富,一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无限的热爱去温暖脱贫后的弱势群体。春花,这名巴东村土生土长的藏族姑娘,从小就对藏族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她用灵巧的双手和火热的激情,不但成立了年产值千万元的藏族服饰生产销售公司,还用单薄的肩膀撑起了70多名员工的生计。她的事迹和感人故事在家乡流传,她是新时代优秀实业兴村先进模范,带着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的故事,激励着当地一批人在脱贫致富之路上奋勇前行。
近三年来,春花先后获得了德钦县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德钦县“最美产业脱贫带头人”“最美乡村振兴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迪庆州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迪庆州“最美家庭”、德钦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创办的企业获得“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德钦县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德钦县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德钦县就业扶贫车间”“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称号。
春花深刻感受到,当时的家乡贫困户的基数较大,脱贫致富的渠道不多,致富创业的机会很少,贫困现象仍然存在。她发现,当地藏族服饰行业在发展中的痛点,从母亲经营的藏服品种看到,大部分都是从青海、西藏进货,而且没有原创性,价格贵还做工粗糙。要改变这种局面,要让云南的藏服具有原创性和代表性。
经过几番思索之后,她毅然辞职回乡创业。在老家的房子里建起了生产车间,招聘一批贫困户做女工,带动家乡妇女就业。公司成立后,她开始多方面了解返乡创业的相关惠民政策,了解家乡群众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掌握家乡经济发展的特点,研究制定公司、基地、农户的长远发展规划。她从巴东村的实际特点,提出了“致富不忘初心、富裕不忘群众”口号,走遍家乡的贫困户,了解贫困户的需求,积极同当地乡镇组织联系,了解乡村振兴计划、扶贫目标,根据当地的基本情况,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实业兴村、建设藏服生产企业的壮举。
春花在家乡挑选了生活较为困难的妇女,共同向服装生产企业进军,与村民一起致富。起初由于对生产技术的欠缺,开始阶段出现很多困难,不过在困难面前,也让她成长了许多,坚定创业兴村、扶贫致富的恒心。她用坚定的行动回应了全村群众的关注,毅然继续投资、扩大规模,全面发展与藏服相关的产品,致力于依托民族服饰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服务大众,助力周边村民共同致富的方针。当时,就成功带动了十几名女工脱贫,不仅女工每年都能拿到几万元的收入,还增加了女工家庭的幸福指数。近些年,企业发展状况非常迅猛,到2023年,公司年产值更是达到上千万元,年销售额达600多万元,2023年发放员工工资总额为219万元。
春花和她的企业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脱贫,通过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生动诠释了春花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春花返乡投资实业帮助当地脱贫户共同致富,本身的壮举就被老乡称赞,但春花没有把投资带动脱贫户致富作为眼前的事业,而是在企业发展上构建长远发展体系,实现产业兴旺。通过不断完善职业培训计划,让更多的农民女工学习并掌握服饰生产技术,坚持通过走出去培训、引进来设备,不断进行企业创新改造改良。并从继承传统服饰到打破传统积极创新,实现民族服饰的成功转型,使企业从单一的藏服生产,向多元化品种发展,并不断强化营销和设计,构建了四个直销店和多条销售渠道,还建立线上营销渠道,通过抖音、微信、淘宝等平台走向外省、走向全国,企业生产的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企业也吸引了更多的农户参加生产,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舍小家,顾大家”是春花人生理想的真实体现,“真情融入,无悔付出”是春花实业兴村、致力帮扶的缩影。她用实业助力乡村振兴,一如既往地为家乡建设默默耕耘、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为推动家乡持续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成为新时代先进模范和学习的榜样。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供稿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李兴文
审核:普娅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