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温总书记考察云南金句⑧|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开栏的话
一言一行系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2015年至2025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四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两次致贺信,多次对云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云新闻客户端1月13日起推出“重温总书记考察云南金句”系列新媒体报道,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激励和鼓舞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
系列新媒体报道⑧——
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时指出
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是十年来云南一直不变的奋进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云南民族大学“石榴红 青春映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师生实践团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2024年7月,云南民族大学“石榴红 青春映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师生实践团的师生们拜访了张桂梅老师。张桂梅说:“你们除了学好扎实的知识和本领之外,还要多多了解我们国家不同地方的特殊之处。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要有意愿、有决心投身我们的教育事业,即便个人的力量再薄弱,也能点燃一片火!”
在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中,实践团在华坪县开展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建设相关的走访调研,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和志愿服务活动。同学们表示,要以张桂梅老师为榜样,在党的旗帜下砥砺奋进,用真本领为祖国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近年来,云南省创新打造学校思政教育第一“金课”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形成高校百场形势政策报告会、全省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理解中国”等一批扎根云岭大地的“大思政课”品牌,让学生们在追逐青春理想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建设未来人才教育新高地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明远楼
“在尼泊尔面对复杂的调研环境和多样的访谈对象,我学会了灵活应对和调整策略,获得了有效的数据,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宝贵案例。”结束在尼泊尔的实习后,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研究生王一舟说。
2024年7月至9月,王一舟和同学汤慧玲、潘越前往位于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实习。目前,王一舟正在准备毕业论文,她说:“实习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
近年来,云南积极推进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心的建设,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发挥学科人才和区位资源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教育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推动区域间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破,打造了面向本地区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与标准。
筑牢教育全面发展根基
玉溪聂耳教师合唱团和玉溪师院附小合唱团师生受邀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2024年1月14日,玉溪聂耳教师合唱团和玉溪师院附小合唱团在音乐教室排练《小雅·鹿鸣》的片段走红网络,师生们还受邀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一个月后,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若水合唱团”在当地村晚演唱的《螃蟹歌》也火了。没有一个“小眼镜”的红河屏边湾塘小学、临沧沧源的“背篓网球少年”等频频“出圈”,获得众多网友关注和点赞。这些是云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动缩影。
同时,以云南大学为主,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共同参与,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举办,组建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并实现联合培养。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省高校累计培养输送294.26万名高素质人才,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总体稳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从城市到乡村,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及普惠到优质均衡,让每个学子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学有所教、学有优教的美好愿景正在云岭大地上逐步成为现实。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黄佳伦 张海燕
编辑:徐嵩钦
美编:张俊辉 刘韬
资料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人民网、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云南网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