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古龙坝:古寨新景入画来
      发布时间:2025-02-24 22:00:03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古龙坝:古寨新景入画来

新春时节,群山怀抱的泸水市上江镇付坝村古龙坝村民小组美景如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间,鸡鸭嬉戏,原野绿意悠悠,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水体景观旁,鱼塘边,微菜园和农家乐里,三三两两的游客观景踏青,拍照打卡。

稻田抓鱼,采摘清洗芹菜、香菜……“稻花鱼府”农家乐厨师褚学琴带着十几个服务员,在稻田、水池和厨房间忙碌着。

“周末游客多,一天得张罗十几桌饭菜呢!”褚学琴说,“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建设,让村寨变了样,自己和一些村民放下锄头,干起旅游服务营生,虽然辛苦,但收入稳稳。

古龙坝是个有近千年历史的小村落,只有106户人家。往年,傈僳族、白族、汉族、彝族等村民靠传统的种植业为生,整体致富门路少。

2023年,泸水市依托古龙坝丰富的土地、水源、民族文化资源,实施集边境幸福村、“千万工程”及和美乡村项目于一体的“峡谷水乡·鱼米之乡”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条水系、一棵净菜、一条稻花鱼、一粒稻米、一条田埂、一群民宿、一家两棵树、一批公共配套设施“八个一”项目,以“农”筑底,以“旅”促兴。上江镇党委和付坝村党委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房屋改造、管网入地、农家乐、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学习建筑、管理和旅游服务技能,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

“我们用‘以工代赈’模式推进项目。以村民为中心,使村民成为项目决策、建设、经营和受益主体。”付坝村党委副书记胡文荣说,在2年多的项目建设中,古龙坝100多个村民就近务工学技,许多村民成为旅游服务人员,吃上“旅游”饭。

村容村貌提升,道路、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公共厕所和山地田园综合生态旅游设施等工程,让古龙坝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诗和远方回归乡村,成了外地游客“打卡地”和泸水市民周末郊外踏青好去处。

古龙坝旅游经营以“政府引导+村党委参与+合作社运营+群众主导”模式运营建设。自投入运营以来,人气逐渐旺盛,已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营收超过70万元。当地村民在党组织引导下,开办农家乐、小超市、烧烤店,养猪养鸡,种蕨菜、香菜、芹菜和韭菜,当旅游服务人员,生产多样化,经济来源也多样化。

“稻花鱼府”是上江镇同心社区和付坝村党委联合创建的集体公司,挨着碧波荡漾的连片鱼塘,连着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微菜园。游客在这里既能品尝到正宗的稻花鱼美食,又能亲身参与到农耕、牧养和垂钓等休闲活动中,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和自然生态的魅力。

“社区11个搬迁群众有了就近务工场所,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收入渠道。我们还给古龙坝村种植户和养殖户建了一个农副产品采购群,每天需要的农副产品在群里发布,村民根据需求,把农产品送到我们餐厅和农家乐,买卖更加方便。”同心社区党委书记曹景存说。

走进村民杨晓梅的庭院,茶花红艳,绿萝青嫩。屋后菜园里,青菜、白菜、韭菜、四季豆绿意盎然。伴随着旅游业的繁荣,杨晓梅的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自家地种不够种了,她又租了4亩地,收入节节攀升。

“以前,蔬菜要拉到上江镇政府集市或六库街道集市卖,得花不少路费和精力。现在,就地卖给农家乐和游客,收入增加了不少。”杨晓梅说,游客进村,村里的蔬菜、草果、坚果、生猪、土鸡销路一下子拓宽了。

“我们正在规划建设新的进村道路、观瀑布步道和沿河烧烤帐篷营地,希望古龙坝与傈僳音乐小镇、香料产业园区串珠成线、整体发展,拓展出更多的旅游业态。”胡文荣说,村党委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引入市场主体,广泛发动群众,同心同向,建设好和美乡村、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边境安宁,擦亮“峡谷水乡·鱼米之乡”文旅品牌,吸引更多游人来感受好空气好风光,品尝绿色生态好食材,描绘边境村新时代文旅兴村新画卷。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李寿华

责编:黄芳

审核:张晓橙(李寿华)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