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云南日报联动山西日报、陕西日报、河南日报,聚焦各地文旅融合发展——文化IP出圈 文旅产业出彩
      发布时间:2025-03-09 13:20:03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云南日报联动山西日报、陕西日报、河南日报,聚焦各地文旅融合发展——文化IP出圈 文旅产业出彩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让很多人爱上大理

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掀起“跟着悟空游山西”热潮

《清明上河图》为清明上河园带来持久流量……

近年来,一个个现象级文化产品展现出强大的IP影响力,带火了相应地区文旅产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如何借势文化IP推动旅游业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云南日报联动山西日报、陕西日报、河南日报,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特色文化IP助推文旅深度融合讲经验、谈思路、提建议。

《云南日报》2025全国两会·特刊截图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州州长陈真永——

让“有风的地方”火热长红

IP名片:《去有风的地方》

大理洱海 陈飞 摄

大理,一直是海内外游客心向往之的“诗和远方”。2023年,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又一次让大理火出圈。借助“有风的地方”这一IP进行全方位营销,大理白族自治州重构旅游产业生态,旅游热度逐年升温,2024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1.1亿人次,总花费1716.6亿元。

“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大理和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是双向成就、双向奔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州州长陈真永认为,大理独特的自然风光、田园景色、民俗民风、生活方式,成就了这部剧田园治愈的气质,而电视剧的热播又为大理旅游产业发展添了一把火。

在“去有风的地方”IP走红后,如何接住这波流量,让“网红”变“长红”,成为大理面临的一道考题。陈真永介绍,大理州对新IP开展全方位营销,借助各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在线上依托微信、抖音、小红书等15个“大理文旅”宣推平台联动发力,“去有风的地方”IP阅读量超过249.5亿次,覆盖12个语种225个国家和地区。在线下,大理州连续举办爱在大理音乐节、小红书慢人节等活动,承办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澜湄合作大理马拉松等高水平文体赛事110多场,旅游市场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全年长红。

游客在大理洱海洱海生态廊道上骑行 陈飞 摄

“当流量到来的时候,我们要用好流量,但更要苦练内功,踏踏实实地抓基础设施、抓业态更新、抓市场整治,更要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舒适环境、推进旅游创新。”陈真永说,大理州围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主题,破除组团队、买门票、进景区的旧模式,重构“到大理不是旅游,而是去过另外一种生活”的新生态,把“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留量”,让游客更好地体验旅游的内涵滋味和情绪价值,寄情于山水、回味于文化、感动于真情;培育婚礼、温泉、康养、疗休养、体育、研学、旅拍、演艺、赛事等新业态、新场景,上榜中国“十大旅游向往之城”“年轻人最向往的城市”等。2024年,到大理的游客平均停留天数3.21天,过夜游客达2987.29万人次;举办目的地婚礼超5000场次,新人旅拍服务超20万对,其中90%以上的顾客来自省外,年行业产值近18亿元;长期旅居大理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创业者68万人以上。

“旅程中最美的风景、最好的记忆是人与人的连接。全州倡导‘大理是个景区,人人都是导游,个个微笑服务’的理念,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陈真永介绍,大理州实施“旅游整治十条措施”,发布文旅“红黑榜”,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实行“接诉立即办、办结不过夜、处置在州内”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让游客更舒心、更放心。

“文化IP带来的是一时的流量,想要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持久热度,需要真正在景区提质、业态创新、产品迭代上下功夫。”陈真永表示,大理州立志做生态文明的守护者、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在地文化的创造者、时尚文化的引领者和美好生活的耕耘者。“真诚欢迎海内外朋友来大理,爱上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山西省委会副主委赵素卿——

文化赋能发掘更多“悟空”效应

IP名片:《黑神话:悟空》

隰县小西天 杜磊 摄

2024年,国产3A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广受全球玩家关注与热议。为接住“悟空”带来的泼天流量,山西省各地顺势策划“跟着悟空游山西”系列精彩活动和特色产品,全网结合《黑神话:悟空》直接宣传山西文旅和古建筑话题阅读量突破400亿次大关。随着山西文旅迅速走红和成功“出圈”,山西省迎来旅游接待量和收入的双重飞跃,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人次、经营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9%、11.3%。

“在‘悟空’带火山西后,山西省极具本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又为山西刷了一大波流量,让大家通过文娱产品加深了对山西的认识和了解。”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山西省委会副主委、阳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素卿认为,《黑神话:悟空》的现象级大热凸显了娱乐产业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独特优势。她希望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构建“文化赋能+创作激励”发展体系,发掘更多“悟空”效应。

游客领略山西古建魅力 杨晨玉 摄

赵素卿建议,建立文娱行业文化研究中心,打造配套智库,邀请行业专家、文化学者共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如何高质量赋能文娱产品。设立专项基金,构建文娱产品创作激励机制,鼓励创作者深入探索中华文化与文娱产品的最佳融合方式,进行高质量原创内容创作。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增强创作者的精品意识,以精品意识培育高质量文化IP,并通过IP赋权延长文化产品的价值链,实现积极有效的文化输出。

赵素卿还提出,要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中华文化传播矩阵。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制作发布文娱作品,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同时在微博、抖音、微信等平台上,利用话题挑战、互动活动和直播等形式吸引用户参与,增强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和感知度。

有了好的文娱IP,还要有配套服务接住流量。近年来,山西省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上下齐心协力构建起全域、全时、全程的文旅新业态,一批批资源特色县和旅游“网红”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完善旅游基础配套方面,山西省全面建成黄河、长城、太行3个一号旅游公路,配套建设服务区、驿站、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旅游服务设施,以及停车区、观景台、自行车道、步道等旅游服务设施和慢行系统。

为了营造“人人善待游客、全社会服务游客”的旅游友好型环境,山西省发布“旅游满意在山西”建设标准体系、工业旅游基地评价规范,编制旅游景区标准化服务指导手册,组织培训旅游景区一线服务人员,累计培训1339班次29258人次;创新开展文旅质量体验官活动,用好游客满意度调查、旅游服务质量“好差评”工作成果,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推动山西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接住这泼天流量,成为文旅界的“顶流”,山西省依靠组织办大事,党员干部上一线。以隰县为例,旅游高峰期,县级领导在景区轮班值守服务,62个党支部2000余名党员一起上阵,作为志愿者在景区服务。答疑解惑、打卡盖章、提供免费热水……该县党员干部拿出满满真诚,实现了从被喊“差评”到全网力挺、一致好评的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

以司法之力守护文化遗产

IP名片: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 李羽佳 摄

在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秃尾河畔,顺着盘山路驱车而上,便能看到石峁遗址。这座4300年前依山而建、随山起伏的黄帝部族都邑,至今依旧气势恢宏。

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城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城墙全部用石块在山峁之上垒筑而成,用石量超过20万立方米。巨大的工程量,显示出统治集团具备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和调动能力。石峁遗址于2020年入选美国考古学会《考古》期刊世界十年十大考古发现,2021年入选我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马栏革命旧址司法保护基地、神木石峁遗址司法保护基地、周秦汉唐宫殿遗址司法保护基地……截至目前,陕西省已建立环境修复、文物保护等司法保护基地107个,并积极探索“遗址保护+文明旅游+巡回审判”司法服务新模式。

为何要成立司法保护基地,以司法之力护航文旅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说:“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显著标识,也是巩固民族记忆、凝聚民族力量、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是驰名中外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大省。为了更好地守护民族文化瑰宝,陕西省法院系统运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审判职能,依法审理涉及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类案件,推进文物司法裁判规则体系和审判专业化建设,努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筑牢安全防线。

石峁遗址 李羽佳 摄

“司法保护基地涵盖文物和文化遗址保护,文创产品、商标、域名等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信息共享、法治宣教、人才双向培养等功能。在文创产品打造的前端,司法部门就可以介入,除了对文创产品进行司法保护外,还可以加深司法部门对文旅产业司法问题的了解。”巩富文说。

巩富文建议,通过“文化遗产+产权”模式,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活力。文创周边产品是文化遗产利用的重要载体,应大力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增强传承人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遏制产品品牌被抄袭或仿冒,确保文创产品开发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赋予文化遗产产业持久且鲜活的生命力。

全国人大代表、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爽——

精心运营打造河南文旅“顶流”

IP名片:《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园景区 供图

清明上河园坐落在八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是以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实景复原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自1998年开放以来,清明上河园坚持以“再现千年历史画卷,建设国家精品景区”为发展方针,通过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宋文化内涵、独特的古代娱乐设施、新颖的表演剧目、全新的休闲度假理念,始终引领着中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文化旅游景区、影响世界的中国旅游文化知名品牌等荣誉。

全国人大代表、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爽介绍,2024年,清明上河园共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达10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清明上河园能够有如此成绩,最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在王爽看来,立足《清明上河图》文化IP,正是景区成功的基石。清明上河园景区运行的37年间,一直围绕《清明上河图》这一文化IP运营,通过演艺方式去活化历史、贴近历史。“北宋是充满美和艺术的时代,虽然大量的文化古迹已深埋地下,可是当园区的员工穿上宋代的服装,在景区中围绕宋代文化进行艺术演绎时,就会给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仿佛回到宋朝一般。”

清明上河园实景演出《枪挑小梁王》 供图

清明上河园能够成为河南文旅“顶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稳健发展的结果。王爽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清明上河图》文化IP,景区构建了“文化+科技+游乐”全新产品模式,推出《爱雅宋》沉浸式演艺;大力推进非遗进景区,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发展夜间经济,增加《大宋·东京梦华》晚会演出场次,推出夜间大型实景马战《岳飞·郾城大捷》项目,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

文旅产业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绿色引擎,对稳定经济大盘具有重要作用。对此,王爽认为,未来,文旅产业将成为我国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从业企业强化创新驱动、提升服务效能,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全面支持行业发展,做好实体经济和人文经济的增量文章,激发中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活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通过积极创新的金融政策支持,助力优秀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云南日报、山西日报、陕西日报、河南日报联合出品

云南日报记者: 郎晶晶 陈飞

山西日报记者:陈俊琦

陕西日报记者:李羽佳

河南日报记者:郭歌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陈创业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