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楚雄州聚力打造“彝药之乡·滇中药谷”
楚雄城区一隅。 通讯员 王洪 摄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云南省地理中心,全州辖8县2市,国土面积2.8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2.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37.1%,其中彝族人口占29.8%。楚雄州具有区位、资源、生态、产业、文化5大优势,是重要的交通、水利、能源、大数据、物流5大枢纽,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四张世界级名片,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多元一体,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人间有疾,彝山有医。”近年来,楚雄州以打造“中(彝)医药示范区”和“滇中药谷”为目标,强化保障,聚合资源,夯实基础,集成力量,大力推动彝族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了中(彝)医药的高质量发展,“彝药之乡·滇中药谷” 正加快形成。
悠悠药香 穿越古今
2024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交流会暨彝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宣介会在楚雄举行。通讯员 王洪 摄
一地有一地的历史,一域有一域的文化。楚雄州作为滇中文化重镇,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生活在这里的彝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实践中、在与疾病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彝族医药,也孕育出了著于1566年的彝医药典《齐苏书》,比《本草纲目》早12年问世;这里有百年老字号拨云堂,是与北京同仁堂等齐名的“清末四大名堂”之一;123年前,彝医曲焕章研制的云南白药享誉中外,彝医水膏药疗法、拨云锭制作技艺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挖掘整理《齐苏书》基础上,楚雄州先后编著出版了《彝药志》《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等彝族医药专著和《彝医基础理论》等。
彝族医药是彝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楚雄州作为彝医药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区,一直以来把中(彝)医药标准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锻造中(彝)医药品牌。全州先后制定楚雄彝药材标准163个,建成中国彝医药博览馆、中彝药制剂研发中心、中国彝医药康养园和10个彝医药大师工作室,拥有4个“云药之乡”和3个省级“定制药园”,既是云南省中药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云南省第二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2024年10月21日,2024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交流会暨彝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宣介会在楚雄召开,来自相关学会、企业、高校,医疗机构及研究机构的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探讨交流,携手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及民族医药产业发展。以中(彝)医药专题活动为契机,近年来,楚雄州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培强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形成了更多竞争力强的名方大药和拳头产品,助推楚雄中(彝)医药品牌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挖掘资源 扬优成势
楚雄州编著的一系列彝族医药专著。记者 吕瑾 摄
楚雄州九分山水一分坝,森林覆盖率达62.09%,森林面积2648.56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滇中翡翠”,群山叠翠,草木葱茏,绿意泼洒得如化不开的绿绸,万种生物幸福生息,成就了富集的药材资源。
资源禀赋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本遵循。绿色生态是楚雄州最大的资本、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卖点。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怎能不打中(彝)医药牌、走特色产业路?
近年来,楚雄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指示精神,接续推进中(彝)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追逐“彝药之乡·滇中药谷”愿景。全州现统计药材资源有243科1381种,占云南省中药材资源种类的40%,其中植物药189科1292种、动物药54科76种、矿物药13种,是全国知名的道地药材主产区、全国最大的雨生红球藻养殖基地,有茯苓、重楼、黄精等中药材品种115个,种植面积76万亩(其中茯苓超10万亩、产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建成中药材及良种繁育基地48个、“云药之乡”4个。
走集群化之路,楚雄州着力构建中(彝)医药高地,坚持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围绕科研、种植、加工、营销全链条,坚持基金招商、科技招商、以商招商,招引更多知名龙头企业落地落户,加快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流通、科研、康养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目前,楚雄州已拥有规上医药企业55户,药品批准文号54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独家品种50个,楚雄高新区获评全省唯一的现代中药与民族药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下一步,楚雄州将叫响“药”品牌,紧扣日常保健、治未病等板块,加大新药研发,打造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方大药和拳头产品,力争用3年时间培育10个以上全国知名的过亿元品种;做强“企”品牌,聚焦中成药、中药饮片、植物原料药等重点领域,引导企业向“高”而攀,培育更多“航母型”龙头企业,打响“中国好药·楚企来造”品牌;做特“医”品牌,加大“银龄医师”招引,建立医疗联合体,争创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提升优质资源辐射力,让更多群众“方便看中(彝)医、放心用中(彝)药”。
完备体系 惠及民生
楚雄州中(彝)医药企业。记者 吕瑾 摄
2018年,楚雄州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彝医药条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医药条例》。
2020年,全国首家中国彝医药研发中心和中国彝医药博览馆在楚雄州建成投入使用。
2021年,全国第一部彝医药志书《楚雄彝医药志》和第一部《中国彝医药典籍》在楚雄州先后出版发行,公布39个彝医治疗技术、20个彝医护理技术。
守正创新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楚雄州持续推进中(彝)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中(彝)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促进以中(彝)医药资源大州向产业强州迈进,使这一独特的中华瑰宝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之光。
楚雄州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健康城市建设样板,成为“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新时代深化医改云南先行区”,全州10县市100%设有公立中(彝)医院,103个乡镇100%建有中(彝)医馆,全部乡村卫生室100%能提供中(彝)医药服务,成功创建国家健康城市建设样板。特别是在云南省红河州河口设立的李育红中(彝)医药“大师工作室”,让近万名越南籍患者享受到了独具特色的中(彝)医诊疗。
依托资源优势和文化禀赋,“十五五”期间,楚雄州将走特色化之路,通过打造中(彝)医药之乡,建强中(彝)医医疗联合体,推动“中(彝)医药+旅居+康养”深度融合,吸引更多群众到楚雄乐享健康生活,把中(彝)医药打造成为全州重要支柱产业,力争“十五五”末产值突破千亿元,使楚雄真正成为中(彝)医药产业发展高地,集种植、加工、科研、流通和康养为一体的“彝药之乡·滇中药谷”。聚焦种植端、市场端和联农带农端,楚雄将在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主体培育、品牌提升等方面全面发力,把药材繁育种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业“芯片”,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十五五”末,使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百万亩、产值突破百亿元,让“种续断、穷根断,种黄精、收黄金”成为美好现实。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吕瑾
通讯员:付文华
编辑:徐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