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好山好水,终会等来懂它的人
      发布时间:2025-03-11 21:00:03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好山好水,终会等来懂它的人

从“选择”到“深爱”再到“扎根”,何东慧与龙江的故事,恰是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从中映照着一个创业者的热忱、一片土地的苏醒,更蕴藏着无数人关于“归处”的答案。正如何东慧在民宿开业那天所说:“龙江本就是个好地方,我不过是为它推开了一扇窗。”而窗外,正是一个被世界看见的春天。

龙江人依山傍水的安逸生活(徐静 摄)

“这是我们第二次来龙江。在这住了一个星期了。看了万亩茶园、万亩梯田、万亩松涛,今天准备进高黎贡山看万亩杜鹃……”3月1日清晨,在位于龙陵县龙江乡弄玲村万亩茶园里的“云边嘉木”民宿观景台上,来自西安的游客刘泽华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

在观景台,众多游客一边欣赏云雾翻腾的美景,一边呼吸带有茶香的清新空气。

游客开心游龙江(徐静拍摄)

48岁的刘泽华告诉记者,龙江的迷人风光和宜人气候让他们心情舒畅,“一开始是来看风景,后来喜欢上了这儿的生活和文化。住在万亩茶园里,真的很舒服。民宿的服务很周到,可以自己做饭吃,菜地里还有时令蔬菜,这样的生活让人舒心。”

“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他们都爱上了龙江。”55岁的民宿主理人何东慧微笑着说,自去年国庆节以来,到这里旅居的游客络绎不绝,旅居龙江成了更多外地人的选择,大部分游客还和她成了好朋友。

从“旅游”到“旅居”,龙江的绿水青山、乡情乡愁,成为更多人“心安此处”的“第二故乡”。而“云边嘉木”则成为了他们“旅居云南”最好的归处。

“丰”景如画的龙江稻田公园(徐静拍摄)

选择龙江:一眼万年,情定山水间

2023年4月,何东慧的人生轨迹因一次偶然的邀约发生转折。彼时,她还在瑞丽经营着酒店事业,接到老友的电话后,驱车途经龙江乡。车子绕过蜿蜒的山路,晨雾未散的万亩茶园如泼墨山水般铺陈眼前,梯田层叠、绿浪翻涌,远处高黎贡山的轮廓若隐若现。只这一眼,何东慧的心里便翻涌起久违的悸动:“这样的山水,不该只是过客匆匆一瞥。”

龙江乡位于龙陵县城西北部,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春日杜鹃漫山,夏日稻香沁脾,秋日鱼跃人欢,冬日温泉氤氲。然而,受限于各种因素,这片素有“半个云南美”的秘境始终藏在深闺无人识。近年来,龙江乡在沪滇协作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借鉴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先进经验,深度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推进景点改造升级,塑造龙江IP形象,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有机融合,成功打造了一批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打卡点。“我们以稻田公园为核心,打造弄玲村万亩茶园、万亩梯田观景平台、三台山登山步道、蚌别温泉、龙江湖观景平台,形成整个农文旅环线,让游客来得了、有去处、能体验、留下来。”当何东慧站在弄玲村的茶园间,从上海闵行区来保山挂职的保山市委副秘书长周煜斌向她展开一幅龙江文旅新蓝图。时任龙江乡党委书记的彭丽艳则对何东慧说:“我们缺的不是资源,而是能把资源‘活’起来的人。”

位于茶园上的民宿(龙陵融媒供图)

这句话击中了何东慧。她曾在隆阳区旅游局旗下的兰花宾馆做主管16年,深知文旅产业对乡村的带动效应;辞职经商后,又在酒店行业摸爬滚打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然而,商海浮沉中,她始终怀念着“让人真正放松”的旅居体验。眼前的龙江,茶园与稻田交织,山岚与炊烟相融,这不正是都市人追寻的“诗与远方”吗?

家人的反对声接踵而至:“放着稳定的生意不做,跑去山里开民宿?”但何东慧的决绝超乎所有人预料。2023年6月,她带着全部积蓄回到龙江,在万亩茶园旁的弄玲村、稻田公园边的弄岗村同时启动两家民宿建设。没有设计团队,她就亲手绘制草图;缺乏施工人手,她挽起袖子和村民一起搬砖砌墙。半年时间,33间客房从图纸变为现实:茶园民宿取名“云边嘉木”,取“云端有嘉木,茶香伴客眠”之意;稻田民宿定为“清木花园”,寓意“清水润稻,木秀于林”。

2024年元旦,两家民宿正式开业。何东慧在朋友圈写下:“从此,龙江不只有过客,更有归人。”

静谧的龙江湖(徐静拍摄)

爱在龙江:以心换心,筑起归客的家

“阿慧,刚摘的青菜给您放厨房了!”清晨七点,弄玲村村民段大姐抱着竹篮推开“云边嘉木”的院门。对于何东慧来说,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日常。从都市酒店管理者到乡村民宿主理人,她最自豪的不是客房入住率,而是“能让客人把这儿当第二个家”。

新疆游客杨长新夫妇便是典型。2025年1月8日,他们10多个好友途经龙江,原计划停留两日,却被何东慧的“民宿理念”留住。“我们从老家自驾出发,一路边玩边走,来到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春节也是在这里过的。”63岁的杨长新说,龙江的好山好水和何东慧的热情让他们留了下来,杨长新指着手机里保存的照片:晨雾中的茶园观景台上,妻子披着当地村民送的羊毛披肩,手捧雷响茶,背后是翻涌的云海。“何老板总说,心纯见真!民宿不是卖房间,是推荐一种用心生活的方式。”

万亩梯田的绿(徐静拍摄)

这种“生活”的营造,何东慧用了十二分心思。她在每间客房放置龙陵特产石斛香囊,餐桌上的腊肉、腌菜皆购自周边农户,甚至专门开辟“共享厨房”,让游客体验柴火灶烹饪稻花鱼的乐趣。更让客人动容的是细节:暴雨夜为晚归游客留灯、帮独行老人联系包车司机、给过敏体质的孩子特制餐食……“何姐不像老板,倒像自家大姐。”上海游客林女士感慨。

这份温情,同样流淌在她与村民之间。民宿12名员工全是本地人,31岁的濮秀菊从不敢与陌生人说话,到如今成长为店长,能从容接待外宾;退伍军人张建国学会咖啡拉花,成了“茶园里的手冲师”。何东慧还发起“民宿+农户”计划:客人购买的茶叶、红软细米直接来自村民家,仅2024年上半年就带动周边20余户增收超万元。“以前觉得城里人才会做生意,现在才知道,咱龙江的好东西本身就是宝。”村民老赵笑着说。

自2024年开业至今,“云边嘉木”和“清木花园”接待旅游团队上百个,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复住率高达40%。但在何东慧看来,比数据更珍贵的是那些“意外之喜”:北京画家留下水墨长卷《龙江四季图》,成都茶商签下万亩茶园采购协议,更有数十位游客像杨长新夫妇一样,一住便是数月。“他们说我创造了诗意栖居,其实是龙江的山水治愈了所有人。”何东慧望着茶园中散步的客人,眼里闪着光。

留在龙江:山水有梦,共赴星海

傍晚的弄岗村“清木花园”,何东慧正与乡长段春荣商讨新计划。夕阳将梯田染成金红,远处龙江湖泛起粼粼波光。“我们要把‘云边嘉木’模式复制到更多村落,打造旅居示范区。”段春荣的笔记本上,写着“茶山—梯田—沿江—温泉”一体化规划。而何东慧的蓝图里,藏着更温暖的愿景:“让每个村都有‘家’的温度。”

这不是空想。目前,龙江乡抢抓省委、省政府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发展机遇,充分挖掘“一个龙江景,半个云南美”资源禀赋,勐柳—弄玲—弄岗—马家田乡村精品旅游路线初步成形,万亩茶园景区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2024年9月龙江作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省主会场和龙江第八届“稻花鱼节”的助力推动下,龙江声名鹊起,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至,“稻花鱼节”期间,龙江乡创下37万人次游客、6520万元收入的纪录,活动先后被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50余家媒体报道。并带动周边12家宾馆、民宿,62家农家乐投入运营,让整个乡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月27日,龙江乡成为云南省唯一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推介的全国18个第一批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之一。龙江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的稻鱼节文化,积极探索其中实施“烟+稻+鱼”一年三熟模式,通过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生态种养,建设稻田公园和粮食博物馆、举办稻花鱼节等方式传承稻鱼文化,实现粮经共发展的同时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为全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但何东慧清楚,热闹背后需有长久支撑。她联合高校开设民宿管家培训课,把上海设计师请进村里改造老宅,甚至筹划“茶园认养”项目,让游客拥有“一亩三分茶”。“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要让整个乡都动起来。”何东慧说。

有人问:“这把年纪何必折腾?”她答得干脆:“龙江给了我二次创业的激情,我得对得起这份信任。”

如今,“云边嘉木”的书架上,摆满游客留下的手写信。一封来自杭州教师的信这样写道:“这里让我想起木心的诗——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地方。”而对何东慧来说,龙江早已超越“地方”的范畴。她在民宿墙上挂着自己写的字:“此心安处是吾乡。”

如今,龙江乡被列入云南省“旅居康养示范基地”。何东慧又有了新目标:在温泉区建生态木屋,让游客冬泡温泉、夏听蝉鸣。段春荣说:“她总是走在前面,但从不孤单。”的确,当弄玲村的万亩茶园迎来新一季采摘,当弄岗村的万亩稻穗垂下饱满的谷粒,越来越多“何东慧们”正奔向这片土地——他们带着同样的信念:好山好水,终会等来懂它的人。

云南日报-云新闻通讯员:周向东 徐静 王艳美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龙江乡提供

责编:黄芳

审核:谢祥睿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