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巾帼红烛”照亮寒门学子求学路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始终叩击着时代的心弦。如何让政策阳光穿透贫困的阴霾,让每个梦想都拥有破土生长的力量,滇中大地这抹“巾帼红”在探索与实践之中作答。
昆明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以87.5%的女性占比、全员党员的先锋底色,用十余年的时光构建起覆盖全学段的资助体系,创下资助管理领域“三个精准、三个全覆盖”的改革标杆,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誓言镌刻成春城教育最温暖的注脚。近期,昆明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荣获2024年度云南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制度创新筑牢民生根基
作为昆明市学生资助工作的主力军,中心女职工勇挑重担。面对资助工作新形势,她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县校两级学生资助机构与队伍建设,保障从事资助工作的专兼职人员职数,落实学生资助工作校长负责制,形成层层推进、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十多年来,资助中心出台并修订了《昆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昆明市学生资助档案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通过开展“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及建立市、县、校三级核查机制等,促使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的监管责任、管理制度、资助程序、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规范,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日臻完善。
得益于日益健全的学生资助体系,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更从中获得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激励。
数字革命重塑精准范式
面对教育帮扶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她们探索以科技赋能破解传统困局,实现了全市学生资助工作的三个精准:对象精准,中心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认定机制,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配精准,中心分配名额和资金时,统筹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不搞“一刀切”,结合实际测算贫困面安排资金;发放精准,市级积极探索改进资金发放机制,充分利用现代支付方式和支付手段,探索使用社保卡发放助学金的模式,解决助学金发放不及时的问题,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在女职工的不懈努力下,普惠性资助、特困性资助、奖励性和补偿性资助有机结合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逐渐形成,实现了各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三个全覆盖”。
与此同时,她们用心安排资助资金,保障资助政策的落实。每年安排学生资助资金上亿元,2024年下达学生资助资金6.30亿元,惠及学生53.18万人次。
发展型资助点亮人生坐标
“帮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使同学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近年来,昆明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不断完善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拓展资助的内涵,从身心发展、道德培养、学业提升、就业帮扶等方面,给予受助学生全方位关怀和帮助,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
中心每年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活动,既有征文、宣传画、短视频等比赛,也有奖学金颁奖仪式暨文艺汇演等现场活动;既有受助学生和受助教师的参与,也吸引了其他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参与;既有困难中励志的故事书写,也有被励志精神感动的讲述……她们默默付出,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资助故事,书写着一段段感人的爱心篇章。
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教师、积极争取社会捐赠……昆明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陈南坦言:“每一个主题背后都是鲜活的人生。当看到受助学生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不少学生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便是我们坚守的意义。”这支屡获殊荣的团队,正以“精准滴灌”之姿,在云岭大地书写新时代“教育共富”的春城答卷。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王琼梅
责编:李兴文
审核:袁熙(王琼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