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铁锤“敲”出亿元产业,凤庆核桃让“留守”人群“留一手”
走进凤庆县勐佑镇志美核桃加工点,工人们正忙碌地为核桃破壳取仁。他们手中握着一把独特的小工具——既像铲又像斧,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核桃锤”。就是这样一把看似普通的“核桃锤”,每年却敲出了数以亿计的核桃产业附加值。在凤庆,娴熟挥舞这把“小锤”的,正是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
“我们是送孩子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就来这里敲核桃,这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家门口的活路,既招呼到孩子又创造了收入。”勐佑镇河东村村民杨自森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在接送孙辈的闲暇时光里,也投身到这份忙碌之中。
凤庆县是中国核桃之乡,核桃产业是全县老百姓增收的重要支撑,凤庆县通过开发建设核桃特色产业园招引精深加工大企业延伸产业链,同时发挥当地群众一直保留的手工破壳取核桃仁传统手艺,通过小作坊组织留守老人和妇女用一把“核桃锤”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我这里每天约有120名工人,由于离小学、幼儿园比较近,工人们八点钟把小孩送进学校就来做活,下午三点又去接孩子放学,敲核桃这活比较轻松,他们赚些零花钱也绰绰有余了。”凤庆县志美核桃茶叶收购销售点负责人赵志美介绍。
赵志美的加工点每年加工销售核桃仁近800吨,加工期从核桃下树开始一直可持续8个月左右,除了加工凤庆当地干果,每年还要从大理、保山、楚雄等州市调运部分原果进行破壳取仁初加工。
与核桃破壳取仁机器相比,核桃的人工破壳取仁效率低费用高,但凤庆县为什么却成为核桃人工破壳取仁最专业的地方呢?
“机器加工的果仁完整率没有人工处理得好,人工取仁干净度、完整率是最好的,所以机器还是取代不了人工,90%以上还是用人工加工核桃仁。”赵志美介绍,目前市面上的核桃加工设备只能加工三级以下的核桃仁,因为果仁比较破碎,这些破壳设备只是应用在规模企业加工核桃粉、核桃饮料、小食品的生产线上,客户需要的高品质、高等级的核桃仁产品还是得靠人工。
核桃加工点人数较多,而且涉及食品安全,凤庆县也根据实际情况,派出执法人员加大对加工点的检查力度。
勐佑镇社会事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办工作人员介绍,作为职能部门,会组织市场监管、食品安全、卫生等部门对核桃小作坊进行不定期或定期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小作坊工人不戴手套、不戴口罩等不卫生行为,会责令业主进行整改,确保核桃仁卫生、安全。
赵志美的加工作坊并不是规模最大的,在凤庆,像她家一样的加工站点遍布县城和乡镇的大街小巷。
“人工破壳取仁的技术娴熟、速度快、效率高,已经成为凤庆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凤庆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凤庆县每年核桃干果产量17.6万吨,外县调入2万吨以上,将近20万吨的核桃干果有不到三分之一进入核桃精深加工企业,三分之二以上全部靠人工破壳,全县实现核桃加工产值29.1亿元。每年从事核桃加工的劳动力在2万人以上,而且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属于老人和妇女,每年支付的人工劳务费在2亿元以上。
一把小小的“核桃锤”,敲开了核桃,敲出了财富,更敲出了乡村发展的新希望,助力凤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隋鑫 李春林
通讯员:杨永平 胡世虎
责编:谢祥睿(李春林 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