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同心筑和谐 携手创未来
头雁领航开富路
赵珍(左)在指导村民织锦。
4月将至,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整董村城子三寨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泼水节。清晨,身着傣族服饰的赵珍脚步轻快地走在城子三寨竹栏与春花环绕的石板路上,为村里的老人“找活计”。
在赵珍看来,泼水节送来了节日的祝福,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节庆期间,将会有大量游客到来,这无疑能为村民增加收入。“我们是一个整体。泼水节期间,年轻人可以负责泼水、中年人可以唱歌跳舞,村里的老人们也想找点事做。”赵珍说。
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赵珍去到村里老人的家里帮他们出谋划策。这家老奶奶的傣族腌菜做得好,赵珍就建议她把腌菜装成小罐售卖;那家的大姐喜欢做手工,赵珍就建议她做点民族小饰品吸引游客……一上午过去,人人都在泼水节期间有了自己的“小生意”。
“村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看到、抓住并放大它们。同时,要向外看,积极迎接新生力量的汇入。”赵珍说。
傍晚,村里的流光版画咖啡馆里,一场关于泼水节的热烈讨论正在进行。这间咖啡馆由5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共同开设,在此之前,他们的“据点”是赵珍家的民宿一楼。“初到这里,是赵珍姐免费给我们提供了创业的地点,她和村里的村民们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咖啡馆负责人张帆说。
赵珍和村民给予了年轻人善意,他们也投桃报李,参与到村寨的建设中来。“我们设计了村里的文创馆,赵珍姐和她的女儿帮助我们管理。平时我们也会举办篝火晚会等活动,聘请当地的村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表演,让他们在分享快乐的同时又能增加一笔收入。”张帆说,互帮互助,成为他们和村民间的默契。今年的泼水节,他们计划拍摄一个宣传视频,在他们的策划里,现代元素和民族文化碰撞,年轻的血液燃烧起古老村落的热情。“原住民”和“新村民”,早已成为携手共进的一家人。
“团结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石。”作为整董镇整董村曼贺井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也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召存信的后代,民族团结之意已刻在赵珍心里,她义无反顾地当起了村里的“领头羊”。种植业发展滞缓,她便“第一个吃螃蟹”试种橡胶,打消村民的顾虑;村容村貌欠佳,她便带头打扫卫生、栽花种草;村里各族妇女没有自己的事业,她便自己出钱为她们购买织机、织线等设备和材料,手把手教她们织锦……赵珍在一言一行中,将村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牢固树立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意识;又用敢想敢干的精神带领大家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如今,在城子三寨,有人叫赵珍姐姐,有人唤她妈妈。她也始终像个大家长一样,关心、帮助着每个家人。一个整体,一家人,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赵珍的坚持,也书写出推动城子三寨发展的“一字经”。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中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会始终牢记心间,带领大家一起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赵珍说。
情比金坚代代传
桑岭村的“阿夫甲树”。
剑湖之畔,草木繁盛。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金华镇桑岭村,203株古树和数千株梨树蔚为壮观。“我们的祖先挖渠引水、修堤种树,数百年来,回族、汉族、白族3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家园,亲如手足。”村中老人杨新旗说。
今天,桑岭村已发展成回族、汉族、白族、彝族、傈僳族、纳西族等8个民族和谐共居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在桑岭村,各民族之间有“打老友”的传统,即年龄相仿、性格投缘的两人结为老友,要终生来往。男性老友称为“阿夫甲”,女性则称为“阿代之”。
回族村民马利鱼和他的白族“阿夫甲”李树元,就有一段延续三代、跨越半个世纪的友情。马利鱼和李树元年轻时因跑货运车相熟,结为“阿夫甲”。如今,两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还保持着每天通电话的习惯。5年前,他俩各自的孙子凑巧同一天出生,两家人非常欣喜,就让两个孩子也结为了“阿夫甲”。
一句口头协定,却是重诺守信的各族群众用一生去践行的情谊。“回族老友家炸了油香会送来,宰了牛会邀请到家里做客。”“我们去到白族老友家,对方都很尊重我们的饮食习惯,从来不用担心。”“打老友”这一民间智慧,在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民族间打通了隔阂,建立了特殊的纽带。如今,“各民族都是‘阿夫甲’”也成了剑川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品牌。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使得桑岭村乡风文明、环境优美。桑岭村的议事制度由来已久,村中大小事务都由村中能人带头、全村合力一起推进。近年来,桑岭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倡导移风易俗、客事简办,将回族群众“36元彩礼金”的良好习俗推广开来。村里修建乡愁馆时,村民纷纷捐赠老物件、老照片。
“寒暑假期间,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乡愁馆,让下一代了解和热爱家乡。”驻村工作队队员段素媛说,“今年植树节,我们种下了200余株黄连木和流苏树,让‘桑岭古木’的世代守护延续下去。”
进入春季,桑岭村梨花、流苏花相继盛开,美不胜收,吸引众多游客。返乡创业的“90后”回族姑娘马姗准备帮乡亲们多卖一些土特产。她的店里,乳饼乳扇、酸辣鱼、回族八大碗、牛干巴等特色美食一应俱全。“我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我们家有白族、汉族、回族、纳西族、傈僳族5个民族。从小,爷爷就教导兄弟姐妹间要团结友爱互助。现在,我也想通过创业带动乡亲们增收就业。”马姗说。
和睦乡邻、爱人如己,在这个小村庄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马素梅和杨幸华是一对回族、白族两族结成的“阿代之”,幼时一颗糖分着吃、新衣新鞋换着穿,成年后依然情同姐妹。马素梅是村里第一位开出租车的女司机,后来又成为驾校教练,多年来坚持参加高考“爱心送考”。平日里,马素梅顺路捎带乡亲们、帮忙带物品,不谈回报。杨幸华则运营着一所只有一名老师的幼儿园,将自家院子用作教学场地,10多年来,陪伴一届届来自不同民族的儿童成长。
桑岭村的乡愁馆里,一张张“阿夫甲”“阿代之”的合照,从孩提到耄耋,相亲相爱、相伴一生。村民们给并肩生长的古树取名“阿夫甲树”“阿代之树”,正寓意着民族同心代代相继。
亲如一家共发展
各民族同胞同跳一支舞。
雪山为屏,金沙为池。正午时分,雨雪初霁,温暖的阳光铺洒在雪域高原上。记者见到张建新时,他刚从香格里拉月光广场参加完普法宣传回到北门社区,一走进社区休息室,就唱起了最熟悉的抖乐。
“党的政策么逗乐,实在好么逗乐,飞机铁轨么说是,畅通达么逗乐尼乐逗乐……”歌声婉转、情真意切,听得人心暖暖。节奏渐缓时,大家也随声吟唱,脸上的笑容跟随拍子慢慢荡漾开来。
歌声回荡耳边,往事涌上心头,张建新感慨万千:“抖乐源自茶马小调。那时候日子不好过,大家苦中作乐。如今,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奋斗,共同富裕,过上了幸福生活。作为传统歌曲,老调新词唱出心里话,也唱响新生活。”
北门社区生活着藏族、汉族、彝族、纳西族等12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古老的抖乐绽放新的华彩,在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同画一幅画中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我们社区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地方,除了锅庄、抖乐等传统歌舞,可不可以把舞龙舞狮也加进来,大家同台共舞。”一次排练舞蹈时,北门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郑东平征求社区居民意见。这个提议瞬间点燃了大家的讨论热情,一番商讨后决定成立舞龙队。舞龙队在2025“欢乐香巴拉”文艺活动中的精彩演出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不同民族歌舞同台演绎,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流之道,而舞龙队也成为了北门社区文化志愿服务队的雏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维系各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北门社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焕发出跨越时空的蓬勃生命力。“依托社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各族群众自发成立了文化志愿服务队,目前已经发展为一支人数超过120人的团队。”郑东平说。
以文化人,更能凝聚心灵。从北门社区到高原大地,各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既承接传统民俗,又彰显时代新风,搭建起了各族群众相互了解、沟通、交流的桥梁。近年来,迪庆藏族自治州积极组织、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提升民族文化惠民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耀感,为迪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州和打造“世界的香格里拉”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高玥 胡梅君 段苏航 张帆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郭星余(胡梅君 高玥 段苏航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