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云新闻关注|德宏这座热作所,连着全国百万亩咖啡林
      发布时间:2025-03-22 11:30:11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云新闻关注|德宏这座热作所,连着全国百万亩咖啡林

从天空俯瞰,它建在咖啡苗圃之中。

走进来,处处闻到香醇的咖啡香。

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咖啡种质资源圃。曹再会 摄

这里便是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热作所)。多年来,这里不断培育咖啡新品种,持续为云南咖啡栽培品种更新换代提供源源不断的种源,推广良种累计超100万亩,约占全国咖啡种植面积的70%。

一座所连着百万亩咖啡林,怎么做到的?

四代咖啡人接力育种

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

从1967年热作所研究团队开始从事咖啡种质资源收集与品种选育工作开始,58年间,经过四代人不懈努力,热作所成为中国咖啡种子“芯片”的重要源头,为中国咖啡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了物资基础和重要试验材料、信息支持。

1960年,邢正秀进入热作所工作,是咖啡研究团队第一代咖啡研究员。

据邢正秀回忆,1989年云南省农垦总局组织了一个咖啡考察组到非洲考察咖啡,主要为了引进优良品种,联合国粮农组织把17个咖啡品种分成三份,给了德宏热作所一份。回来之后,他牵头把这17个咖啡品种都培育出来了。

张勒干 摄

第二代研究员周华介绍,1992年咖啡研究中心建立了一个种质资源圃,也就是基因库,在那里保存了100多份种子。

针对产业发展需求,选育推广抗病性好,更高品质的咖啡,便成了第三代研究员白学慧和同事们的使命。“从2011年起,咖啡研究中心从国外引进品种,开始在瑞丽做比较试验,随后在保山、德宏、普洱、临沧开展区域性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白学慧说。

传统的杂交育种需要20到30年,才能选育出一个品种。“时间年限太长了!”第三代研究员郭铁英说,2017年,咖啡研究中心攻克了咖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育种的时间缩短到了十年,比传统育种快了二十年,“这是两代科研人员倾尽半生的努力”。

2023年,王静敏、李梅芳等年轻研究人员刚刚入职,他们成了咖啡研究团队的第四代。李梅芳表示,育种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咖啡锈病的抗性,随着现在咖啡全基因组的测序问世,未来可能会加入基因编辑,提高咖啡的抗性。

每一株咖啡种质都有无限可能

热作所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咖啡基地位于研究所的后山。沿路而上,一路上郁郁葱葱的咖啡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据工作人员马关润介绍,这片咖啡种质基地中,保存着900多份咖啡种质资源,包含了7个种类16个品种,是目前全国咖啡种质资源最多、规模最大、基因型覆盖率最全的咖啡种质资源圃。

黄奇 摄

“这里的每株咖啡种质都无比宝贵,都是我们科研人员精心养育的‘孩子’。”抚摸、观察着咖啡树的叶片,马关润表示,只有不断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才能推出特色品种,丰富咖啡品种资源,“想要进行不断试验,这里的每一株咖啡种质都是必不可少的,也许一株看似不起眼的种质,就能给我们带来大大的惊喜”。

如果今天你去热作所参观,这里的研究员很可能会拿出“德热132”咖啡来招待你——这是2024年刚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一个新品,与其他小粒种咖啡不同的是,“德热132”生豆时是黄色果皮,烘焙研磨之后会有一股茉莉花香,还有坚果巧克力的口感。

董帆 摄

马关润骄傲地介绍,近年来热作所又培育出了5个新品种,其中,“德热132”已经分别在德宏、临沧、普洱、保山进行了区域性生产试验,并在云南各个产区建立了新品种良种繁育与示范基地。

有着热作所的科研加成,经过20多年发展,德宏咖啡产业在农业种植、生产加工、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黄奇 摄

特别是近几年,德宏已成为云南热门的新兴打卡地和暖冬旅居目的地,到德宏品咖啡、尝酸茶、吃美食成为旅游新时尚。

云新闻、德宏融媒、瑞丽融媒体中心联合出品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陈创业

德宏州融媒体中心: 杨晓莹 张发文 杨斌 刘震东

瑞丽融媒体中心:郑洁 李琪霞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