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习笔记④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3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云南考察。
20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云南各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
习近平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要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持续开展石漠化、水土流失及小流域综合治理。要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衔接,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重点湖泊环境治理。
一起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征程上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全省干部群众表示,要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锚定新目标,砥砺新征程,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云南力量。
“云南生态家底丰厚,地位之重对应保护责任之重。守护好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要求云南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深鼓舞着奋战在全省生态保护工作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
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省两大生物多样性地区的核心区域之一,既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战场,又是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第一线,更是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典型试验场。“总书记高度关注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为我们发挥独特生态区位优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等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白玉文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有力的举措保护和修复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新时代十年,我省活立木蓄积量从21.32亿立方米上升到24.10亿立方米、跃居全国第一,林木植被碳储量达11.7亿吨、占全国10.9%、位居全国第一,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0.35%,湿地面积由56.35万公顷增加至60.93万公顷,森林、草原、湿地三大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的重要举措。在森林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正持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目前西双版纳国家热带植物园创建已经通过评估,有望在2025年内正式挂牌,亚洲象国家公园进入创建方案的优化阶段
云南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成效直接关系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全局。
省水利厅河长(湖长)制工作处处长李云飞说:“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扛牢扛实湖泊保护治理政治责任,严格‘两线三区’管控,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科学治理,久久为功推进‘三治一改善’,坚决打好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攻坚战、持久战,确保每年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水利力量。”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理考察时,在洱海边“立此存照”,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十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实施系列治理措施,推动洱海保护不断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
新时代十年来,云南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紧扣“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定位,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支撑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张海燕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蔡飞
美编:张俊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