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云南又双叒有“神兽”现身!见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惊喜与感动
      发布时间:2025-04-22 19:40:57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云南又双叒有“神兽”现身!见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惊喜与感动

从凤庆秘境的黑颈长尾雉首次影像记录,到永德山间灰叶猴群的灵动跃动,再到大雪山保护区白鹇的优雅觅食——在彩云之南的群山深处,一场场关于生命与自然的对话正悄然展开。

凤庆:黑颈长尾雉首次影像印证生态修复成果

在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凤庆片区,一只羽毛斑斓的“野鸡”偶然闯入公众视野。经鉴定,这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长尾雉的首次确切影像记录!这种被喻为“鸟中熊猫”的珍稀鸟类,颈部蓝黑羽毛如墨玉生辉,长尾斑纹似水墨晕染,其现身意义远超出一次简单的物种目击。

黑颈长尾雉对栖息环境极为挑剔,其种群稳定意味着凤庆片区森林生态系统已恢复至可支撑旗舰物种生存的水平。近年来,凤庆县通过退耕还林、水系治理和严格管护,让曾经破碎的栖息地逐渐连片成网。此次记录不仅填补了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空白,更成为云南高原生态修复的里程碑式见证。

永德:猴群“下山”,记录生态保护新图景

凤庆数百公里外的临沧市永德县大山乡,一群灰叶猴的“下山”之旅温暖了网络。户威村布朗族村民用手机镜头记录下的画面中,猴群在丛林间腾跃嬉戏,幼猴紧抱母猴腹部的温馨场景令人动容。这一印支灰叶猴群落的稳定繁衍,得益于当地独特的“社区保护模式”:村民自发成立巡护队,将猴群活动区域纳入村规民约,甚至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反哺保护投入。

“猴子沟现在是我们的骄傲!”村民李阿叔说。这种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的转变,让灰叶猴的栖息地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样板。当地监测数据显示,猴群数量较十年前增长超40%,其活动范围已从深山核心区扩展至村寨边缘。

白鹇起舞,照见生态保护新未来

在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捕捉到的白鹇影像堪称“林中仙子降临”。雄鸟雪白羽衣缀满黑纹,尾羽修长如绶带;雌鸟携幼鸟觅食,展现着这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蓬勃生机。白鹇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其现身不仅印证保护区亚热带森林的完整性与健康度,更让“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产生共鸣。

保护区工作人员张华介绍:“白鹇对空气质量和植被郁闭度极其敏感,其种群扩张直接反映区域生态修复成效。”近年来,大雪山通过系统治理水土流失、严控非法采挖,已记录到白鹇、黑冠长臂猿等12种旗舰物种的稳定活动踪迹。

建设生态云南,不仅是在守护一片山水林田,更是在为人类文明留存一份不可替代的自然遗产,让人与自然共生的故事,永远充满惊喜与感动。

云南日报-云新闻联动凤庆县融媒体中心、永德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徐嵩钦

永德县融媒体中心:张学强 鲁天新 鲁金国 穆永耀 鲁成虹 罗超男

凤庆融媒体中心:肖平涛 陶正彪

审核:陈创业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