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通海:“非遗+”激发文旅新活力
玉溪市通海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目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非遗+旅游”,通过与文旅不同业态融合,不断释放新的活力。
大学毕业后,通海小伙丁剑韬选择回到家乡,接过父亲手中的小锤,加入银饰品制作行业,成为一名优秀的手工艺人。“小时候在家经常听见‘叮叮当当’的声音,觉得很有意思,冰冷的银块经过反复敲打,最后制成精美的银器。”店内陈列架上,摆满了精美的银饰,有传统的银手镯、银项链,上面雕刻着通海特色的花鸟鱼虫图案,还有融合现代设计的银质摆件。过去,丁剑韬的父亲曾因银饰店客源有限,经营状况不佳。随着通海文旅融合发展,游客越来越多,银饰销量大幅增长,生活也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在距离县城不远的四街镇七街社区,空旷的场地上热闹非凡。数十位工匠正在为通海高台的修缮忙碌着。今年已有76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公孙馨爬上高高的架子,仔细调整着铁杆的角度。“这高台讲究‘悬、奇、巧’,每一处细节都得精益求精。”他大声说道。一旁,彩绘师傅正为高台上的人物模型上色,鲜艳的色彩逐渐勾勒出《京娘送兄》的场景。
3月初,由通海县文化和旅游局精心策划主办的“时空中的非遗瑰宝——高台之上”公益文化展在通海县聚奎阁盛大开展。此次展览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通海高台,通过“记忆回溯-数字复苏-物质诗韵-传承映像”四大展区,借图文、影像、AI复原等形式,全方位展现其魅力。 一位来自成都的游客兴奋地说:“通海太有魅力了!这样辉映的高台展示太震撼人心,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不虚此行!”
近年来,通海县纪委监委督促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加大对文旅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组织专业团队研究传承技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今,那些曾隐匿于岁月深处的非遗技艺,与文旅相结合,跨界焕发光彩:通海银饰碰撞现代审美,成为游客爱不释手的伴手礼;通海高台借创新展示,吸引八方目光。这不仅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传承脉络愈发清晰,更全方位带动了经济的稳步增长,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经济融合发展之路。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杨茜
通讯员:陈绮璟
通海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编辑:黄世俊
审核:李兴文(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