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大理枢纽工程红山左线隧道建设取得突破
      发布时间:2025-04-22 21:57:41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大理枢纽工程红山左线隧道建设取得突破

4月20日,在铁路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的拼搏奋战下,由中铁二局承建的大理枢纽工程红山左线隧道建设取得突破——进口明洞首模衬砌顺利完成浇筑,这不仅为后续施工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经验,更标志着大理至攀枝花铁路引入大理枢纽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

地理环境复杂,建设挑战重重

红山左线隧道作为大理枢纽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全长2.6公里,坐落于大理市经开区,与大理洱海站相邻。其地理位置极为特殊,临近楚雄至大理、大理至丽江、大理至临沧等4条既有铁路,交通网络密集。从地质地貌来看,该隧道地处洱海盆地低中山构造侵蚀、溶蚀地貌区域,地形起伏明显,地质条件复杂多变。

尤为棘手的是,隧道进口142米属于三线大跨明洞段。明洞是在地质条件不良或埋深较浅区域建设的特殊隧道形式,由顶部结构和边墙共同构成。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和结构特点,红山左线隧道的施工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技术难题凸显,浇筑难度升级

此次完成浇筑的明洞首模衬砌,在技术层面堪称“高难度动作”。它采用了多种衬砌断面形式,拱墙衬砌的结构厚度和断面跨度远远超出常规尺寸。这意味着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如混凝土浇筑的均匀性、结构的稳定性等,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滇西铁路建设指挥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组织中铁二局等参建单位制定了详尽周密的首模衬砌浇筑方案,从原材料的储备管理,到拌合站生产线的优化配置;从运输线路的合理规划,到浇筑顺序的科学安排;从设备的精心选型,到应急备用方案的充分准备,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论证和精心部署。

科技赋能施工,质量安全双管齐下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为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驾护航。他们充分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和数字孪生分析等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模拟和检算,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让施工更加有的放矢。同时,安装了先进的测温和应力传感系统,在隧道内合理布置了多个监控量测点位,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以及模型结构的各项参数进行全周期、实时监测。

通过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后续施工提供了精准的技术参考,确保了施工的顺利进行。此次红山左线隧道进口明洞首模衬砌的成功浇筑,为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胡晓蓉

通讯员:张进 郝亚凡

责编:袁熙

审核:郑海燕(胡晓蓉)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