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蒙自:小车间变“幸福坊” 家门口端稳“就业碗”
今年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以盘活闲置资源、下沉劳务环节、创新就业场景为抓手,通过拆解企业生产链条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精准匹配社区劳动力资源,构建“企业发包+社区接单+居民参与”的“岗链到家”就业模式,聚焦包装加工、手工制作等可分解工序,将传统工厂车间“整体性生产”转化为社区“分布式作业”,让产业链末梢与居民家门口实现无缝对接。
蒙自市人社局主动走访本地企业,收集企业用工需求,积极搭建桥梁,促成红河新世纪创意印务公司与社区合作,在企业完成包装纸袋生产的裁切、印刷等环节后,将手工粘制简易工序分解到社区。该企业每月向社区输送10万个以上半成品纸袋,高峰期可达30万个,形成全年300天的稳定订单流。
聚焦“两个重点”宣传动员,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群体较为集中的重点小区、无法外出务工的“宝妈”和年龄偏大就业困难的“银发族”等重点群体,人社部门积极开展线上“微信推岗”和线下“敲门送岗”,摸清就业意愿,宣传推送用工岗位信息,现已吸引389人报名。
蒙自市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助推企业发展壮大,将曾经杂乱无序的闲置仓储空间打造为集创意设计、数字印刷、智能仓储于一体的现代化车间,闲置粮仓变身“共富车间”。吸引企业把生产线延伸到社区,探索以“厂房+社区+居家工坊”模式,建立“固定岗+季节岗+计件岗”三级用工池,将产业链链接到小区、到户,将手工工序延伸到群众家中。
通过“场地换岗位”,社区闲置活动室开发成“生产线”,无需装修,保留原始空间格局,仅配置基础工作台即转型为“社区车间”投入生产,实现企业轻资产运营,社区闲资源生金。已有9个社区和红河新世纪创意印务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摸排出可用于建设务工车间的闲置资产1100多平方米,明德、南湖2个社区建成务工车间并投入生产。据测算,在社区设点后,企业人工成本降低10%,业务接单量增加80%,实现企业增产与群众增收的良性互促。
围绕建立“培训—上岗—提升”良性循环,社区工作人员带领首批骨干人员赴企学习刷胶、折边、压型等技术,通过“1带5”模式手把手教授,经过“老带新”“师带徒”的传帮带,已有48人熟练掌握技术,人均每天可做200个纸袋,日均收入在60-80元。通过“企业发料上门、居民灵活做工、专员定点收件”运作方式,居民可利用弹性、零散时间参与,可到车间集中作业,也可领取材料回家制作,真正实现“就业不挑地方,创收不看时辰”。
通过“政府做红娘、社区建平台、企业供岗位、群众得实惠”联动方式,该模式成功破解企业“旺季用工荒、淡季养人难”的困境,实现了群众“顾家、挣钱”两不误。在此基础上,蒙自市将继续拓展“小车间大民生”实践,建设更多“居家工坊”,开辟社区治理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饶勇 通讯员:展朦
责编:张耀龙
审核:谢祥睿(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