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查姆》古籍征集工作圆满完成 !即将亮相双柏县博物馆
近日,一批珍贵的《查姆》古籍入藏双柏县博物馆,标志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查姆》古籍抢救性保护征集工作顺利完成。
《查姆》是彝族先民讲述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日常生活规则和大众智慧的一部创世史诗,是目前用古彝文记载的篇幅最长、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神话叙事史诗书面作品。“查姆”为彝语音译,彝族人把叙述一种事物的起源称之为一个“查”,相当于“ 篇”或“章”,是个量词。“ 姆”是“ 大” 的意思,就是根基或本源。所以,“查姆”就是“ 万物的起源”,是彝族先民认识和解释物质世界起源的基本学说,因而《查姆》史诗被誉为彝族的“根谱”和彝族社会的“大百科全书”。
《查姆》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民间有 120“查”之说。它以神话传说的方式记述了天地演化、物种起源、人类形成和发展、家庭婚姻、医药卫生、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天文地理以及伦理道德等内容。远涉史前神话,今通衣食民生,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了彝族先民朴素的宇宙观、进化观、历史观、信仰观、道德观、伦理观。《查姆》史诗分为上部、下部两部。上部为《吾查》、下部为《买查》,意为《公书》和《母书》,相当于天与地的对应。上部讲的是开天辟地、洪水泛滥、人类起源、 万物起源和民族形成等;下部说的是天文地理、占卜历算、诗歌文学以及麻棉、绸缎、 金银钢铁、笔墨纸张、医药等物种的起源等。
千百年来,《查姆》史诗一直在双柏县彝族群众中流传,与彝族人民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既反映了彝族人民生产生活、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的演变与发展全过程,也反映了道德观念、生老病死、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对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过程有着较高的历史科研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2008 年 6 月,《查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 年 1 月,《查姆》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传承环境变迁等因素,双柏县许多《查姆》古籍散落在民间,面临着损坏、遗失、失传的风险,开展《查姆》古籍征集、抢救与保护工作迫在眉睫。2021年8月,双柏县启动《查姆》古籍征集工作,由双柏县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组建专业团队,历时三年半时间深入安龙堡乡、大麦地镇等周边彝族聚居地,足迹遍布谜底干等多个村落,通过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耐心讲解古籍保护的重要意义,当地居民积极提供多种线索追踪征集流失的古籍残卷,成功征集到不同年代的《查姆》古籍145卷,其中:毕摩经130卷、医药经15卷,为查姆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征集过程中,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古籍保护标准,对每一本征集到的古籍进行详细登记、拍照、初步鉴定,其中不乏年代久远、保存状况较好的珍稀版本。这些古籍的成功征集,极大丰富了双柏县博物馆的馆藏资源。
“目前,征集到的《查姆》古籍已妥善存放于博物馆库房,专业修复团队正在制定科学严谨的修复方案,即将开启修复工作。”据双柏县博物馆馆长李丹介绍,此次征集不仅填补了《查姆》文献体系的空白,更对传承彝族文化根脉、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后续,双柏县博物馆将持续推进《查姆》古籍抢救性保护工程的各项工作,将在双柏县博物馆开馆之际,争取修复完善《查姆》古籍亮相展出,让市民和游客一睹其芳容。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吕瑾
通讯员:谭茹
责编:黄芳
审核:李兴文(吕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