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周末去哪玩?临沧考古博物馆让历史课变“沉浸式体验”
在临沧市中心,一栋仿苏式建筑静静矗立,这座始建于1959年的临沧专员公署旧址,曾经是临沧最高行政机关驻地,如今已成为临沧考古博物馆的核心展区。
市民黄先生牵着女儿的手,在馆内的虚拟体验区前驻足。“孩子特别喜欢这里的互动项目,每次来都要参观体验。比起课本,这种沉浸式体验更能让她记住历史。”黄先生说。
临沧专员公署旧址总占地面积1863.09平方米,建筑面积4131.71平方米。2010年,临沧市人民政府迁出。近年来,随着临沧市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老行署专员旧址得到了妥善的修缮与保护。
2019年2月,临沧专员公署旧址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月,在云南省文物局公布的云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中,临沧专员公署旧址榜上有名。2023年3月,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临沧市文物局)合作共建的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滇西南考古工作站在临沧专员公署旧址挂牌。经过一年的布展,于2024年“五一”期间正式对游客开放。
走进博物馆,时空交错的震撼感扑面而来。青龙桥锁链、石狮、石象触手可及,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工具,到明清时期的陶瓷器皿,都在诉说着城市的故事。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不能只靠玻璃展柜。”临沧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临沧考古博物馆推出文旅融合、科技赋能、活化利用三大举措。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个寨门,寨门有着迎来送往的作用,代表着‘民族一家亲’的寓意。”在临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讲解员向一群小学生讲解博物馆里的物件。临沧考古博物馆联合科技部门、教育机构及文化单位开展实地教学、寻宝认宝等研学活动,通过互动体验深化历史认知,重点面向青少年群体,以沉浸式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爱国情怀。引入茶咖、文创零售、主题摄影等业态,推出考古体验、文物手作等互动项目,激活文旅消费,让文物资源成为旅游新亮点,推动文化遗产走近大众。
在博物馆的虚拟体验区,游客运用科技手段,便可“穿越”到沧源崖画现场。智慧导览系统与虚拟场景交互,让游客回到历史现场,显著提升年轻群体教育效果。
博物馆依托30余个主题展厅,构建集考古发现、非遗传承、文创开发于一体的立体展示体系。定期举办专题特展,持续更新内容供给。以“科技+文化+体验”的多元呈现方式,既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又通过文创衍生品开发、文化研学等服务延伸,切实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惠民实效,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截至2025年3月,临沧考古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
夕阳西下,临沧专员公署旧址的五角星浮雕被镀上金边。如今,去临沧考古博物馆参观已成为新时尚,这座仿苏式建筑正以“文物+”模式,书写着边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隋鑫 李春林
部分图片来源:中共临沧市委宣传部
责编:黄芳
审核:李兴文(隋鑫 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