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江城模式”守住守好云南天然橡胶
凌晨3点,人们还在睡梦正酣,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胶农张金兰已带好胶刀、头灯、胶篓等行装,迎着夜色出发赶往曲水镇绿满村橡胶林,开始她一天的割胶工作。
“这个时间节点,正是产胶、排胶的最好时机。”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一边已经利落地划开橡胶树皮,胶水顺着割痕缓缓流下。如同一条乳白的丝带,承载着她一年的希望和汗水。
云胶江城公司加工厂
天然橡胶是国防和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安全。中国天然橡胶生产主要集中在云南、海南、广东三大天然橡胶种植基地,云南和海南生产的天然橡胶产量占全国天然橡胶产量的95%以上。云南在中国天然橡胶产业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近年来,随着“江城模式”的成熟,“五位一体”(公司+基地+农户+示范+市场)构架发挥出显著效应。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不仅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更让“同开发、同戍边、同发展、同受益”成为现实。
近日,记者深入江城县,走进胶林、胶厂,探寻“江城模式”的核心关键及可复制推广的秘诀。
胶坨打包中
提供保障 让胶农不再“摸黑前行”
莽莽林海见证的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创业史,是云南天然橡胶产业扎根的发展史,更是产业带动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的成功史。
“吃的是老苍米,‘石板油’(硬得像石头一样)木薯叶和山茅野菜。住的是自己搭建的杈杈房、篱笆房、油毛毡房,夏天像蒸笼一样闷热,还没水、没电,一到晚上蚊虫肆虐,蚂蚁、老鼠都会跑到被窝里来。”回忆起开垦那些年的经历,谭志菊潸然泪下。
如今,谭志菊已经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员工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管理者,她亲身见证着农垦橡胶事业的巨变。
从原始森林的荒山荒坡到两米宽标准的橡胶地台面,从不认识橡胶树到懂得胶园“六清洁”,从没见过胶刀到“眼手脚身”四配合等等这一系列标准化胶园技术管理规程,都是每一位“云胶人”在长年累月的过程中,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一步步摸索出来的。
上午10点,绿满队收胶站的卖胶车有序进站,卸下胶水入池、检测含量、称重、信息录入……胶农们都对今日的收入很满意。卖完胶,大家没有着急走,胶林里的现场技术指导课马上就要开始了。
“要把握正确的割胶时间、深度、割线斜度,确保割口平滑,要定期更换割胶位置,避免损伤形成层,保持工具锋利,合理控制割胶频率。”技术人员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到胶农实操的环节,技术人员反复强调,“一棵树可以割40年,可以养活两三代人。严格操作才能延长橡胶树的经济寿命。”
张金兰也参加了这次培训,被推举为技术能手给大家再次示范。“没有参加培训以前,我也割不出胶水。手脚延伸、移动都有讲究,老师手把手地教学帮了我大忙。”
为了让胶树多产胶、百姓多割胶,云胶集团连续开展义务培训,通过“窝棚课堂”等创新方式,用双语(如:哈尼语)宣讲政策和技术,确保橡胶产业在当地的科学化发展,并将50%以上的岗位承包给当地农户管理,解决了当地近1/4的就业问题,胶农生活和收入实现了根本改变。
技术人员现场教学割胶技术
云胶江城公司已发展成为江城橡胶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带动江城县、墨江县等地个体胶农种植橡胶超50万亩,为7000余人提供生活保障,2800余人实现就业。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显著增长,生产经营的干胶量达到计划的111.88%,实现企业农户双增收。
如今,发展天然橡胶产业与江城乡村振兴的融合已更加深入。
江城公司通过橡胶种植、林下经济(砂仁、黄精等)以及“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带动当地胶农年收入从589元增长到23673元,增长近40倍。通过多元化经营,探索林下经济、智慧胶园建设,形成了“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增强抗风险能力。
江城位于三国交界处,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要起到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的示范作用。
曲水镇土卡河村村民大都种植橡胶。“现在我们最大的经济收益还是割胶,公司用‘保险+期货’帮我们保证收益。有免费技术指导,胶好也不愁卖。公胶有分红,40亩私胶年收入有8万元左右。我们会继续种好橡胶,为祖国守好边疆。”李飞说。
胶站收胶忙
机制“活水” 让产业焕发生机活力
最新数据显示,云胶集团所属云胶江城公司建成国内顶尖管理水平胶林基地,平均亩产达110公斤,较全国均值高出44.3公斤。
高亩产成绩的背后,“江城模式”的“五位一体”架构有效运行是成功的关键。得益于公司强大的组织与资源整合能力,以基地为依托,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种植。通过示范引领,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紧密对接市场,构建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条,保障产品销售顺畅。
在种植端,江城公司通过在橡胶品种选择上严格把关,挑选优质高产品种,并科学规划种植布局,依据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制定精准施肥、灌溉方案,确保橡胶树生长环境优良。
胶农现场操作
在加工端,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与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针对橡胶生产各环节制定严格质量标准,从割胶规范到胶水收集、运输,再到加工生产,每个步骤都明确操作流程与质量检测点,健全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定期培训工人并严格要求技术操作,保障产量同时提升质量。
一子活,满盘皆活。机制“活水”,盘活了江城天然橡胶产业。“江城模式”的成功让坚守质量,全方位把控品质生命线成为现实。为稳住产量,江城公司多举措保障产业根基。
科技在江城天然橡胶产业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如新型割面防雨帽技术等有效延长割胶寿命,还提高了胶水产量;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全自动割胶机械试验;研发高性能航空胶等产品,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云南天然橡胶产业已形成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科研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云南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0%,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5%以上,是我国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基地。产区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红河州等7个州(市)的低海拔湿热区。全省现有橡胶行业从业人员约56万人,总产值约180亿元,农业产值57.42亿元,发挥了国家天然橡胶资源安全供给主力军作用,同时,也是当地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为我国边疆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业内人士分析,“江城模式”尤其适合我省边疆、民族、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可为全省乡村振兴兴边富民提供实践参考。
云胶江城公司制胶现场
引得活水来,种得百花开。云南省农发(云南农垦)集团正以“江城模式”为引擎,驱动橡胶产业发展升级。云胶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伍忠德介绍,云胶集团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作为赢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挖掘天然橡胶基地优势,持续加大种植技术研发投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打造优质、高效、高产及高性能高端橡胶原料基地,累计投入3亿元助推橡胶产业技术创新,运用“胶林+林下经济”的创新管理模式,建成1.3万亩砂仁示范基地,亩均增收3000元。启动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和“场外期权+精准扶持”产业扶贫创新试点项目,保障胶农收益。云胶集团积极践行“走出去”发展战略,与周边东南亚国家持续深化合作,带动周边种植橡胶面积超过100万亩,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模式。
【跟评】筑牢云南天然橡胶产业“压舱石”
1904年,盈江土司刀安仁引进巴西三叶橡胶树苗,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胶园。1951年以来,经过几代农垦人的艰苦奋斗,打破了“北纬17度以北不能植胶”的断言,成功在北纬18-24度的云南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并培育出适合中国热区环境、具有自己特色的橡胶栽培技术体系,为世界天然橡胶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近几年,国际胶价持续低迷,使得胶农收入大幅下降,国内部分植胶区出现“胶贱伤农”等情况。在此环境下,“江城模式”再次让云南天然橡胶产业备受关注。如何在低谷期,让胶区种好胶、胶农有钱赚、胶厂有活干,守住质量与产量,“江城模式”给出答案。
站在新的历史时期,胸怀“国之大者”,铭于心,践于行。云南发展天然橡胶产业要以“江城模式”为典型,持续探索创新,稳固质量与产量,进一步做强做大天然橡胶产业。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5%以上”的数据力度,转变为产业发展的韧性。
目前,我国对于橡胶产品的需求仍旧巨大,随着下游应用市场需求持续恢复,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总体向好。做好产区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稳定性、提高自给率、产业创新力等核心工作,未来云南天然橡胶产业“压舱石”作用将更加凸显。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王淑娟 文/图
责编:黄芳
审核:李兴文(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