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云报头条丨云南传统村落保护,看山望水留乡愁
      发布时间:2025-07-03 20:34:31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云报头条丨云南传统村落保护,看山望水留乡愁

云南拥有777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国首位。7月3日,云南日报6—7版刊发《云南传统村落保护步入规范化、法治化新阶段——看山望水留乡愁》,聚焦云南传统村落保护。


云南传统村落保护步入规范化、法治化新阶段——看山望水留乡愁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历史沿革的传承,更是一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

云南拥有777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国首位。2025年3月1日《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的正式施行,标志着云南传统村落保护步入规范化、法治化新阶段。《办法》以系统性、整体性推动传统村落“活态传承”,让其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风景线。

长期以来,云南打破点状保护局限,将传统村落置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统筹谋划,摒弃“博物馆式”保护,通过功能再造、科技赋能、社区参与,以集中连片保护、法治化护航、活态化利用等路径,形成大区域联动、多要素融合的保护格局,探索出一条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腾冲市司莫拉

奏响佤寨幸福曲

司莫拉村 记者 陈飞 摄

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位于保山市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由于村子位于左右两个寨子中央,故被称为“中寨”。这个拥有500多年历史的佤族村依山而建,村道干净整洁,以“幸福”命名的业态举目可见。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司莫拉敲响三声鼓,与村民共同迎接春节的到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如今的司莫拉正在变得越来越幸福。

曾经,司莫拉贫困发生率高达23.4%,由于没有支柱产业,全村超过70%的村民收入主要靠务工务农。

“我家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司莫拉,记得小时候,村里多是矮小的房屋,不少还是茅草房,漏风的房间里,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天,还是闷热的夏天,窗户都只能钉上塑料布。”清水镇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说,当时去往镇上的路是一条污水横流、不易行走的土路,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家禽在村里随意放养,路上满是牲口的粪便。

2020年6月,司莫拉正式组建了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村民按照入社自愿、股份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以身份股、资金股、土地股三种方式入股,每年按持股比例获得分红。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带动了司莫拉的多元发展。

漫步司莫拉,梯田农耕文化体验区、佤族风情体验区、佤族民居、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佤王宫、大榕树、幸福餐厅、幸福咖啡屋、幸福书吧等,渐次映入眼帘。农文旅融合发展,留住了司莫拉的乡愁文脉,浸润出山水田园般的宜居环境。村寨成了AAAA级景区,村民有的当起了观光车驾驶员、讲解员,有的自己开商铺、做餐饮,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

“以前很多村民都不会说普通话,也没有做生意的想法,现在返乡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赵家清说。

村民罗爱艳以前在外打工,收入只够养家糊口,回到司莫拉后,她主动学习咖啡制作,成了村里首个咖啡师,之后她将咖啡制作技能教授给其他村民,自己另辟蹊径做起了民宿。罗爱艳希望将民宿打造成传播佤族文化的平台,让更多游客体验到烤茶等传统民俗。

与罗爱艳有着相同返乡创业经历的佤族小伙赵仁新,带着在外地打拼的经验回到家乡,将青稞酥和胭脂果酒打造为伴手礼。“我的计划是联合各方构建一个集玫瑰花种植、生产加工、鲜花饼制作于一体的完整业态,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为村子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对村子未来的发展,赵仁新踌躇满志。

司莫拉的华丽蜕变离不开高效的基层治理。实施绿美亮化工程、安装智慧消防系统、开展“最美庭院”评比、推行“美丽公约”制度、成立佤族清戏传习馆……硬件的提升为司莫拉带来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三家村也先后荣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云南省文明村镇。2024年9月,三家村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腾冲市是著名的侨乡,也是全国知名旅游胜地和滇西游客集散地。司莫拉抓住区位优势,与腾冲火山热海等景区携手打造佤乡风情古寨之旅。2021年,司莫拉还入选了党史学习教育体验省级示范线路,通过开展红色教育和研学活动,既讲好了佤寨的沧桑巨变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也拉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

2025年1月,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五次分红,60户家庭共计分红39.2万元。如今的司莫拉,依然会开展民宿、餐饮、茶艺、种植养殖、农民画创作、导游等培训,村民身上的新技能不断增长,内生动力持续激活,文化滋养下的司莫拉群众越加自信。司莫拉,这个幸福的地方也将会越来越幸福。

记者:秦明豫

玉龙县吾木村

延续文脉传薪火

吾木村炊烟袅袅

地处横断山脉金沙江河谷深处,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吾木村,下邻金沙江,背靠青山,依山腰地势而建。纳西语中,“吾木”意为“粮囤”。近年来,吾木村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古村落,植根传统,面向未来,努力实现着传统古村的现代蝶变。

自2017年起,吾木村先后完成了道路硬化、传统村落消防设施建设、管道建设,实施“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程,乡村建设“塑形”,让传统村落美起来。同时,墓葬石雕群、纳西民居、古朴精致的雕花门窗、墙壁上的东巴字画等历史文化遗存,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在耕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吾木村深入挖掘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精神内核,把传承至今的东巴文化传统礼俗制度——如山规、水规、纳西族民间互助聚会“化賨”等,转化为解决邻里矛盾纠纷的人文基础。“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让传统东巴文化、纳西文化,在增强民族认同、移风易俗、保护生态环境、文明创建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东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继先介绍说。

吾木村秉持传承与发展并重的理念,在守护村落原风貌、保留生活原生态的同时,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路径。在村里的纳西族传统民居里,村民们自发成立了东巴文化传承基地、农民种子图书馆、耕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结合农家书屋建设,设置了图书室、教室和休息室,村民们学习传统文化有了场所,特色建筑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利用。

农民种子图书馆颇具特色。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说:“‘种子文化’是纳西文化、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种子的种类越多,意味着生活有更多保障和希望。”吾木村设立种子图书馆,利用村中农田,公益性地种植本土存留、外地引进的农作物,并保留种子,古老的文化理念与现代生物多样性发展理念正在此交融。

吾木村非常重视人的培养,村里自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村庄环保行动队等,组织开展村庄白色垃圾治理、传统手工技艺学习、留守妇女外出学习、中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乡村春节联欢晚会等丰富的活动。村庄的自我保护、治理、服务的内生动力不断壮大。

根植传统的同时,吾木村也积极与时代同步,全面汲取现代力量完成自我更新。

吾木村旅游资源丰富,有金沙江岩画、培德桥、墓葬石雕等历史遗迹,有古粮仓群、地楼建筑群、“化笃”建筑以及“两户同墙、滴水穿堂”等特色建筑,有传统的石器木雕、竹编纺织、民间器乐加工、民间医药等传统手工技艺,还有众多曲牌的民间古歌古调等特色文化。近年来,吾木村积极整合文旅资源,发展民宿、徒步等文旅融合新业态,尝试着民族古村落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该村曾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确定为实习基地,每年有数十名清华学子到此开展教学和实习;耕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携手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在此挂牌设立学生假期实践研究基地,每年都会有来自各地的高校实习生、志愿者参与村庄的服务。

2019年,返乡社工陈正艳、“纳西东巴”和继先在阿里巴巴集团、中华少儿慈善救助基金会和云南连心社会照顾服务中心的支持下,成立了社区儿童服务中心,以社区儿童图书馆为依托发起“一棵树”暑假成长营活动。“传统文化是孩子们的精神根基。和继先老师作为东巴文化传承人,帮助我们设计了趣味性的文化课程,比如通过东巴古象形文字识字游戏、纳西族传统手工等,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接触自己民族的文化。”看着孩子们找到童年的快乐,村民陈正艳无比欣慰。

守得住老房子,装得下新生活;让传统生根,在当代生长。在保护与焕新之间,吾木村探寻着独属于自己的答案。

记者:黄立康

大理市古生村

碧海澄清诗意浓

古生村文艺演出

苍山洱海间,一首浸润着古典韵味的中华诗歌正在徐徐书写。在这片诗意的土地上,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以洱海保护为核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踏出了坚实步伐。这里,山绿水清、村落井然,获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等多项荣誉,还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传统村落是乡愁的载体,保护传统村落,不仅要守护民居原状、村庄原貌、生活原态,更要留住那份独有的诗意。而古生村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古生村的蜕变,以生态优先为基石。建设环湖截污工程管网,将生活废水尽数纳入,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大力开展环境整治,私搭乱建、污水横流等乱象成为历史,洱海廊道和亲水岸滩成了崭新的风景线。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全面推进,古生村的人居环境也迎来蝶变。村落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完善,“三线”入地,村中心广场、幼儿园等公益场所拔地而起,营造出充满文化气息与民族特色的居住环境。围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规划,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旅游接待设施相继落成,乡村旅游面貌焕然一新。组建“洱海卫士”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活动,村民们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守护家园的主力军。

生态保护不仅要有决心,更要融入科技力量。2022年2月14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与大理州政府共同成立的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落户古生村,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借助研究院和科技小院的科技力量,古生村发展绿色生态种植,打造生态高效农业品牌,培育“云粮·洱海留香”高原软香米和“古生牌”粮油等绿色农产品,带动农业产业增产增值,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4万余元。

“在这里务工,一年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正在生态农田劳作的古生村村民李海妹说,她们是吃旅游饭的,吃旅游饭首先要有一个好生态。

基于良好的生态基底,古生村全面推动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目前,古生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农业生态观光游、现代农庄、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已初显成效,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由于旅游业的兴旺,村里已经有30多套房子出租给外地人经营民宿。

传统建筑是留住乡愁的硬件。古生村历史可追溯至南诏国时期,底蕴深厚。该村现有446户1842人。近年来,村党支部按照“保护古建、引导在建、规范未建、改造老建、整治违建”工作思路,编制古生村省级示范村规划、村庄白族民居建筑风格整治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严控新增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完成70户村民家庭院落风貌整治,并挂牌保护“乡愁小院”等7户白族民居古院,实现村庄风格、风貌整体统一。

现在,行走在古生村,时光仿佛已经静止,而一切又是那么崭新。“古生村商业味淡,是一个更本地化的村庄,每天来走走逛逛十分惬意。”来自武汉的独立制片人杨凯智说。很显然,“本地化”就是一种浓浓的乡愁。2024年,古生村全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全村年旅游总收入近1200万元,村集体收入45.06万元。乡村旅游成效明显。

“碧海澄清,万象回春歌盛世;雨露滋润,生灵获福乐升平。”古生村龙王庙的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这个千年古村在洱海保护治理大背景下,村民生活欣欣向荣的生动景象。凭借“内外兼修”的颜值、“科技狠活”的不断助力,千年古生村正日日“逆生长”,村民的幸福感如同村中心的老榕树,根系扎得越深,枝叶愈发蓬勃。

记者:黄立康

剑川县寺登村

古韵幽幽载风华

寺登村民居

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盐马古道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地处滇西北要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是幽幽古道中的一个亮点,沙溪镇寺登村则是沙溪的亮点,它地处沙溪坝子中央,黑潓江畔,历史上曾被誉为当地的“鱼米之乡”。

马帮在崇山峻岭中前行,马蹄停驻处就可以休息和集散交易,“鱼米之乡”寺登村理所当然地就成为古道上的一个商贸重镇。

时过境迁,公路逐步取代古道,众多驿站、集市消逝。而寺登村因群山环绕、交通相对闭塞,保留了古集市的完整风貌,戏台、旅舍、寺庙和寨门、古桥……2001年,寺登街作为被发现的茶马古道唯一幸存古集市,被列入世界濒危建筑遗产保护名录,并与长城等古建筑一起,被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的寺登村是沙溪镇政府所在地,下辖寺登、下科2个自然村,共设7个村民小组,有505户2117人,面积3.65平方公里。村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兴教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欧阳大院)。以寺登街为中心,寺登村有四方街、兴教寺、古戏台、玉津桥、古寨门等景点,村中有很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客栈民宿,成了游客打卡点。

2002年,沙溪复兴工程启动,经过20多年的修复、打造和运营,今日的寺登村已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在,从剑川县城驾车40分钟左右就可到达寺登村。20多年的复兴工程,使寺登村所承载的乡愁记忆以全新的面貌一一呈现:以四方街为中心,村寨中东西走向的大道和南北走向的古巷,将寺登街上的前铺后店和每家每户都有机串联起来,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各类商铺、工艺品店、特色客栈星罗棋布,其中还有不少充满现代生活情调的咖啡店、酒吧。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寺登街先锋沙溪白族书局、茶马古道文化体验中心也相继建立起来,石宝山·沙溪古镇、剑川石宝山石窟等景区景点,让游客通过沉浸式的体验,穿越到盐马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历史岁月中。

现在的寺登村,既保有传统文化古朴的气息,又具有现代生活的舒适,这正是文化遗产保护所追求的目标状态:在实现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实现保护,让现代生活变得更有深度和温度,记得住乡愁。

目前,寺登村党总支已被大理州委表彰为“党建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被列为省、州、县三级党建示范点,先后获得州级廉政文化示范点、州级团建示范点、州级党建工作先进党总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先进村、中国乡村文化遗产地标村庄、云南省旅游特色村、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全国“最美小镇”和“云南省特色小镇”等30多项荣誉称号。

寺登村努力完善接待设施,突出民族特色,逐步走出了一条以游补农、以游助农、以游促农的良性发展路子。寺登街区内现有14家酒吧、茶室,17家经营木雕产品及绣花鞋等的商店,68家客栈、酒店、宾馆共450个标间,可接待1000余人就餐。旅客营运车辆增加至86辆。手工刺绣、农副产品加工、传统木雕、布扎等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几年来,寺登村依托石宝山·沙溪古镇国家AAAA级景区,利用旅游文化资源,将全村打造成沙溪古镇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具有白族原乡文化特征的剑川白曲、霸王鞭、白族洞经古乐、木雕、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弘扬。全村坚持产业融合,把特色农产品、木雕石刻、布扎刺绣等打造成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村内共有38家木雕、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品商店,直接参与旅游从业人员达669人,引进68家外商入驻。

乡愁是游子心头的一抹月光,是岁月长河里不散的涟漪。寺登村20余载的修复与打磨,恰似一位温婉的绣娘,以时光为针、记忆为线,在传统与当下之间织就一幅活色生香的画卷。

郑千山

建水县团山村

珍存岁月融新意

团山村云上乡愁书院

团山村坐落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西庄坝子,它背靠绵延青山,面朝广袤田野和清幽荷塘。村内古韵悠然,青石小路串联起古老院落,有着数不清的文物古迹和讲不完的市井故事。

“团山”在彝语中意为“有金有银”的地方,历史上曾是彝族聚居地。随着时代变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现在由彝族、汉族、傣族、哈尼族、壮族、苗族、回族、白族、布依族9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该村现有200余户1000余人,2006年被世界濒危遗产基金会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此后,相继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等。

依托非遗技艺团山草编,团山村成立巧媳妇编织协会,形成互利、互补、互帮、互助、互学的产业经营模式。草编工艺品不局限在团山村销售,更向外承接订单,精美的草编技艺编出了富民强村新画卷。

轮作是团山耕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衡与恢复土壤肥力的自然耕种方式。这片自古就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地,至今延续着传统轮作种植模式,衍生出稻—草莓、稻—辣椒、稻—鱼、玉米—蔬菜、莲藕—慈姑等多元轮作组合。在守护土地生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田园增色、农民增收的双重利好。

团山村是典型的家族式村寨,完整保存了19世纪滇南乡村的特色风貌与社会人文环境,民居建筑多形成于明清时期,随处可见“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跑马转角楼”“汉彝结合瓦檐土掌房”等院落组合,充分体现出多民族聚居的独特建筑类型。个中代表当属张家花园,这组占地3495平方米的庄园式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三进院”“四合五天井”组合而成,设有花园与祠堂,精美的木雕门与格扇窗,“唐诗晋字汉文章”的楹联,梅兰竹菊、人物山水的绘画,体现出主人的高雅情趣。

张家花园每一扇门窗都像艺术品,建筑风格既有彝族土掌房的元素,又有汉族的飞檐雕花,游客称赞其为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团山村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为稳疆固土,江西、陕西、福建等地数万人迁入云南。其中,江西饶府鄱阳县许义寨张氏族人落脚团山创立家业。清朝光绪年间,法国商人利用开关便利经销锡矿,带动锡矿开采冶炼发展,团山张氏涉足矿业开采,营利渐丰,遂投资设厂,成为当地名门望族。由家族繁衍而生的团山村,记录了制度的沿革变迁,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从建筑、宗祠、家庙、祖陵到生活习俗、艺术审美,无不流泻着浓浓的乡愁情怀。在团山村,“百忍”家训一直延续至今,以至家风良好,世代繁衍,和谐共存600余年。“百忍”古训囊括重文兴教、好学上进、邻里和睦、长幼有序、创业开拓等宗族礼制和儒学精髓,成为传统古村活态传承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团山村推行以全域党建引领全域旅游,大力弘扬“百忍”家风,积极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活动,组建村庄规划编制组、回乡干部组、规划理事会等群众性组织,发动群众参与乡村规划,让群众成为村庄规划的最大参与者、受益者和评判者,营造出“良好家风引领淳朴民风、家风建设滋养乡村治理”的良好氛围。

依托民居古建筑群和山水田园风光,团山村采取“集体筹资+企业出资+村民房屋参股”模式,大力发展乡愁旅游,严守保护红线,推动老宅变身民宿餐馆,村民成为导游及服务人员。如今的团山村,秀色与古色并存,百年前的老屋依然居住着原先主人的孙辈,门庭坐看云舒云卷的平和状态让人称羡不已,独有的柔软时光正轻轻撩拨着每一位到访者的乡愁心弦。

记者:秦明豫

德钦县同乐村

古乐欢歌傈僳情

同乐村

在三江并流的核心腹地,有这样一个村庄,它是全国最大的傈僳族寨子,因为一支“阿尺木刮”歌舞而声名远播。在这里,井干式木楞房错落,傈僳族人民热情,村落景观斑斓,这里拥有一个带着祝福、人见人爱的名字——同乐。

同乐村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叶枝镇境内,地处三江并流区域“两山夹一江”的高原地段,下临澜沧江,西有碧罗雪山,东有白马雪山,是全国最具民族特色、保存最为完好的傈僳族村寨。

同乐村依山而建,坡地多、平地少,房屋建筑较为密集。村寨主体坐落在一个朝南向阳的山坡上,考虑到采光取暖的客观因素,井干式木楞房的设计外形和建筑材料较为统一。村落背靠密林,下临深谷,井干式木楞房外形呈“台”字状,依山坡错落而建,三角形坡顶和深色墙面交错组合形成了富于层次变化的建筑群体,整体形似一个巨大蜂巢。

保护好特色民居,是特色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的重点。同乐村的特色民居保存得较为完好、规模较大、整体性保存较统一,在传统村落保护和治理过程中,同乐村充分利用政策,整合各类建设资金投入特色村寨建设。

近年来,同乐村村落主巷的改造,民宿客栈的引入,非遗作坊、文化广场、民俗展览馆及村寨公厕的建成,使整个村寨基础设施显著提升,居住环境、卫生状况逐渐改善。村寨内还建有一个消防站,每户都配有灭火器、应急水池,水管管道。另有12名义务消防员对山寨日常消防安全进行管理,定期对山寨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处置。

作为中国傈僳族文化名片的同乐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阿尺木刮”发源地、云南省传统文化保护区、中国傈僳族文化研究基地。

借助着文旅融合带来的新动力,同乐村邀请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利用闲暇传授“阿尺木刮”、傈僳族“花腊裱”编织、麦编等非遗技艺,近年来组织培训30余次,开展“阿尺木刮”歌舞展演60余次。

“我们村最传统的特征就是木楞房。木楞房下面关牲畜,上层是住宅。房屋从头到脚都是木头做的,建房时不用铁器,哪怕是一根铁钉。到现在,最古老的木楞房已有400年历史。”“阿尺木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碧清介绍道。原生态的古村落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基本上每个傈僳族人都会跳‘阿尺木刮’。”李碧清说。“阿尺木刮”在傈僳语里意为山羊的歌舞。作为传承人,李碧清每周三都要进校园,教孩子唱跳“阿尺木刮”。

身着传统服饰“巴吉”(傈僳语,意为棉花做的衣服),挎上鲜艳夺目的彩色“花腊裱”(傈僳语,即斜挎包),戴上插有象征纯洁、祝福的箐鸡尾的“壳帕腊哄”(傈僳语,即羊毡帽),李碧清向记者即兴展示了一段“阿尺木刮”。步点轻快,身姿轻盈,唱腔洪亮。

“阿尺木刮”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傈僳族的生活理念、历史演变和精神内涵。记者到同乐村采访时,李碧清正带领同乐村“阿尺木刮”舞队前往德钦县城参加“弦子艺术节”。当被问及舞蹈的文化交流意义时,李碧清说:“藏族和傈僳族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传统的舞蹈、服饰各有特点,舞蹈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都不同,但作为文化交流,我们都想学习对方的舞蹈。”

传统的“阿尺木刮”舞蹈和同乐村古老的木楞房,不仅是当地文化的活态见证,更在悉心保护中焕发出新生机。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正为这座村落描绘出更加生动的未来。

记者:黄立康

澜沧县芒景村

人与茶林共依存

景迈山翁基村

晨光漫过山脊,芒景村在薄雾中舒展腰肢。山岚挟着蕨类与露水的清冽,轻轻撞入肺腑。虽然这里偏安一隅,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兼收并蓄,流泻出茶与人的禅意栖居。

芒景村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世居于此的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在原始森林系统中探索出种植林下茶的种植技术,并延续至今。2.8万亩古茶林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芒景村地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核心地带,有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700余户3000余人,与茶相关的业态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一片绿叶”带动了芒景村的经济发展,也实现了“两山”转化的生态价值,更让亘古传承的茶祖文化得到延续。当地延续了世居民族由高到低的空间布局,圣山、茶林、村寨、耕地、水田构建起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型山地人居环境。

以古茶林为核心,山顶严格保护水源、山中限定区域集中建设村寨、山脚发展生产,拆除破坏古茶林和传统村落景观的建筑物,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古茶山的干扰,人与茶林的和谐空间得到巩固,让景迈山古茶林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景迈山古茶林的位置、古茶树的品种及种植方式从未改变。如此原汁原味,除了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更源于当地村民的高度自律。

翁基是芒景村委会的一个布朗族寨子,也是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要素的9个传统村落之一。步入寨中,朴实的客栈民宿传递着布朗族的热忱;传统干栏式民居保存完好,既保留着火塘这一生活印记,也配备现代卫生间,屋顶“两叶一芽”的独特装饰,无声诉说着这座寨子与茶相伴的深厚渊源。

“两叶一芽”是优等茶叶的象征,它是布朗族人的精神图腾。1000多年前,景迈山布朗族头人帕哎冷带领族人种植茶树,并在去世后留下遗训——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掉;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也怕你们吃光用光;只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

从北方一路南迁,布朗族人遭遇饥荒、瘟疫,是帕哎冷发现了茶的功效,拯救了族人的生命。帕哎冷因此被当地人敬为茶祖,他的遗训被后人铭记于心。

漫步于景迈山古茶林,须臾间进入层次分明的绿色天堂。上层是高大的榕树、樟树和高山栲,中层以灌木为主,有多依树、木香果及古茶树,地面是丰富的蕨类植物和苔藓地衣。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由高至低构建起一个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与布朗族文化学者南康的对话,能充分了解当地居民与茶山的相处之道。他说,布朗族人不会在茶区饲养水牛和羊,因为水牛会用牛角破坏茶树,羊会吃掉叶子,所以只放牧那些无角的牛,牛食杂草,牛粪成为天然肥料滋养植被、传播种子,实现生态平衡。按照老祖宗定下的规矩,茶园周围必须有1000米的隔离带,以防止火灾等事故发生。古茶园就是布朗村寨的神林,这里不种农作物,禁止砍树、建房。

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布朗族人敬畏自然、感恩茶山?布朗族文化学者苏国文一语道破,是茶祖文化,这既是信仰,也是布朗族人的行为手册。例如,有族人无意中带回多余的木柴,回来发现后便会将木柴送回原地;当寨子遇见自然灾害,也会首先检讨自己是否有破坏自然的行为。适度索取,敬畏感恩自然,人与林共存,茶与千花万草共长……这些都是构成茶祖文化信仰的重要单元。

林下茶种植有着极为优越的生态优势,也因为生态茶有着更高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多茶农通过移栽高大乔木等植被营造生物多样性的野生环境,继而更好地回归林下茶种植方式,这些经过改造的茶树将在百年之后再次成为古茶树。

千年前,茶祖手植青翠,将山野的馈赠留给后世;千年后,新芽又从子孙掌心萌发,续写古茶树的年轮。采一片千年树叶,茶香便自时光深处漫延开来,山岚、茶林、村寨在芒景的暮色里相融,化作一盏温暖的灯火,映亮这片热土的四季更迭。

记者:秦明豫

云南日报-云新闻出品

编辑:王熠

审核:赵婷婷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