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理发师用工匠精神致敬抗战80年与新时代守护者
七月,云南中缅边境,山路蜿蜒,暑气正浓。
有些人用枪守护国门,有些人用手艺传递温暖。来自北京的理发师孙凯,拉着“学雷锋移动式理发站”,带着刚上初中的女儿,从保山出发,走进芒市、瑞丽、畹町,为部队官兵、武警、边防移民管理人员、抗战老兵村、困难家庭义务理发。
这已是他连续第六年开展公益理发。从城市社区到高原哨所,从援鄂到援藏,他走过新疆、西藏、青海……剪下的是头发,送出的是一份尊重与关怀。他见过太多令人难忘的面孔:手上长满老茧的援边干部,晒伤脱皮的战士脸庞,还有海拔四千米之上的医生与教师。
而这一次,他将终点站定在了畹町。
畹町,是滇缅公路的终点站,是远征军首次出境作战的起点,也是抗战反攻胜利的重要标志地。八十年前,南侨机工从这里奔赴前线,十万远征军从这里跨境赴缅抗敌。1945年,中国军队在滇西反攻中光复畹町,这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光复的边境口岸。
今天,畹町依旧宁静,边关守卫者依旧在岗。而孙凯,选择在这里为这段六年的公益旅程画上句号。他说:“从保山、芒市、瑞丽一路走来,我希望最后一站留在畹町,为英烈剪一场风,为守边人剪一次发,也为信仰剪出一个句号。”
走进武警某中队,他总是格外仔细地为战士理发。有士兵悄悄说:“很久没人这么仔细地给我理过发了。”孙凯说:我没有别的本事,“他们守着国门,我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清爽上阵。”
在瑞丽街头,他望见边民互市的秩序与繁荣;在边防连队,他听到年轻战士坚定地说:“我愿意站在这儿,为祖国守好每一寸土地。”
2024年,孙凯荣获第九届首都“道德模范”称号。他说:“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对所有在一线默默付出的手艺人一种肯定。党和国家记得我们这些干手艺的,让我挺感动的。”
这份感动,也成为了他的动力。
“技不在大,心怀家国。”这是他的信念。
六年,上万人次,一把剪刀,一颗心。
这也是他第三次带女儿一起出发。他希望孩子能亲眼看到,在地图尽头的地方,有人默默守着国境线,只为岁月静好。他相信,等女儿长大后,会记得那些爸爸剪过的头发,和那些微笑着说“习惯了”的人;也会明白,有一种技艺,是心到、手到、人到的坚持;有一种坚守,是不言苦、不退缩、不缺席的沉默担当。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蔡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