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从生物课本到云南实地,一起解锁大自然的密码~丨跟着课本游云南②
      发布时间:2025-07-17 17:30:36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从生物课本到云南实地,一起解锁大自然的密码~丨跟着课本游云南②

编者按: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课本里的云南,是生物课本的雨林、语文课本的诗意、历史课本的传奇、地理课本的奇观,是音乐课本里回荡的民族歌谣,也是美术课本中流淌的色彩画卷。

暑假已开启,大好时光怎可辜负?是时候让课本里那些灵动的文字挣脱纸页的束缚,在云南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绽放出鲜活的生命力了。“跟着课本游云南”。第二期旅程,让我们循着课本里的生命线索走进云南,在雨林、雪山、湖泊间,探寻生命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解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生物课本里关于

"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章节

总以热带雨林为典型案例

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正是一座露天的生物实验室

让课本里的文字长出了枝叶、开出了花朵

走进热带雨林区,高大的望天树直插云霄,像一把把巨伞撑开在天空下。仔细瞧,它的树干上挂满了各种“小住户”——石斛躲在树杈间绽放着紫色、黄色的小花,鸟巢蕨像一个个绿色的摇篮依附在树干上。这些附生植物不需要土壤,这不正是课本里说的“生物之间复杂的共生关系”吗?

更让人惊叹的是林间的绞杀现象。一株小小的榕树种子落在其他树木上,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气生根像一条条坚韧的绳索,慢慢缠绕住宿主树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榕树越来越强壮,最终把宿主“绞杀”,自己长成参天大树。站在旁边,仿佛能看到一场持续了数白年的“生存之战”,生动诠释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真理。

“奇花异卉园”里,猪笼草正张着它的“小瓶子”等待美食。瓶口的盖子会分泌香甜的蜜汁,吸引昆虫前来。一旦昆虫掉进瓶内,就会被里面的消化液分解,成为猪笼草的“营养餐”。花丛中,蜜蜂在采集花蜜时,身上沾满了花粉,不经意间就帮植物完成了传粉;蝴蝶的幼虫趴在特定植物的叶子上大口咀嚼,它们之间的“默契合作”,完美印证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观点。

高黎贡山:
探寻珍稀动植物的家园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生物课本里的这句话,在高黎贡山得到了充分印证。

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使其成为了许多珍稀动植物的避难所

在这里,你有机会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它们有着厚厚的绒毛,适应了高海拔的寒冷气候,长长的尾巴能帮助它们在树枝间灵活跳跃。课本中“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这一知识点,在滇金丝猴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除了滇金丝猴,高黎贡山还生活着小熊猫、云豹、白尾梢虹雉等多种珍稀动物,它们在这片山林中繁衍生息,构成了完整的食物链。

高黎贡山的植物种类也极为丰富,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桫椤在这里随处可见。桫椤是一种古老的蕨类植物,在恐龙时代就已经存在,它的茎干高大挺拔,叶片呈羽状,形态优美。看着这些历经亿万年的植物,仿佛穿越到了远古时代,感受到生物进化的漫长与神奇。这一刻,也终于明白了生物课本中“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深刻内涵。

洱海:
见证淡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翻开生物课本“淡水生态系统”章节

湖泊、河流里的生物群落总让人觉得遥远

来到洱海

你会发现这里就是一个天然的“淡水生态实验室”

洱海中,大理裂腹鱼在水中欢快地游动。它们的腹部有一道明显的裂纹,这是长期适应洱海环境进化而来的。它们以浮游生物为食,同时又成为水鸟的美食,在洱海的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湖边的湿地里,红嘴鸥时而掠过水面,时而停歇在岸边;白鹭迈着细长的腿在浅水中觅食,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正是课本里说的“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体现。

近年来,洱海的生态保护成果显著,湖水清澈见底,岸边植被郁郁葱葱。在洱海生态廊道的科普展示区,通过一张张对比图、一个个数据,能清晰地看到大家为保护生态平衡所做的努力。这让“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的理念不再是课本上的一句话,而是深深烙印在心里的认知。

玉龙雪山:
感受高山生物的生存智慧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和动物种类存在明显差异”,生物课本里的这句话,在玉龙雪山有着清晰的呈现。

从山脚往上走,植被类型在悄悄发生变化。海拔较低的山腰处,是茂密的针叶林,云杉、冷杉的叶片细小,表面覆盖着厚厚的蜡质层。这是它们为了适应高海拔寒冷干燥的气候,减少水分蒸发而进化出的“智慧”。

再往高处,就到了高山灌丛草甸地带。这里的杜鹃、报春花长得低矮,贴地生长。它们的花期很短,却能在短暂的暖季里尽情绽放,用绚丽的花朵装点着这片土地。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伟大。

雪山之巅,环境恶劣,但依然有生命在坚守。高山垫状植物紧密地贴在地面,形成一个个小小的“坐垫”,抵御着强风的侵袭;小型哺乳动物靠着厚厚的皮毛和储存食物的习性,在严寒中生存下来。这些都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真理变得无比生动。

这个暑期

让我们走进云南的大自然

在观察和探索中理解生物知识

感受生命的伟大与神奇

相信这场“跟着生物书游云南”的旅程

会让你对生物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云南日报-云新闻责编:黄芳

美编:刘韬

审核:张海燕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