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校门到国门,体验云南边境线上的“最燃思政课”
七月的滇西南,烟雨浸润着连绵青山,骄阳炙烤着巍峨边关。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警官学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师生们,循着“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三好”嘱托,踏上临沧290多公里边境线,在界碑、国门、村寨间开启了一场“走进边境、感悟责任”的青春实践,让“最燃思政课”在祖国西南边境生动铺展。
界碑描红:一笔一划刻下青春誓言
在清水河口岸的界碑前,云南农业大学师生手持红漆笔,为界桩上的“中国”二字细细描红。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张树恒俯身时,裤脚沾了泥也浑然不觉,“这抹红色不仅是国土的标识,更是我们年轻人对‘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承诺。”
描红仪式后,张警官从巡逻包里掏出个塑封的小本子,翻开时纸页边缘都磨卷了。“这是我刚守边时记的第一本巡逻日志。”他指着泛黄的纸页笑道,“你看这儿,2009年3月12日,第一次在界碑旁给佤族老乡讲边境法规,只会说‘不能越界’三个词,还是比划着说的。”师生们围坐聆听,纷纷感慨,“守护”,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一代代人用脚步丈量边境、用岁月守护安宁的执着。
国旗飘扬:仰望中读懂“国之大者”
早上八点,南伞分站的升旗仪式在晨雾中举行。当国歌奏响,师生们与边检民警并肩而立,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云南警官学院的傈僳族学生钟琳锐感慨地说:“此刻站在国门下才真正明白这面国旗的分量——它护着身后的万家灯火,也连着边境各族群众的心。”
升旗仪式后的分享会上,边检站民警讲述了疫情期间“人停机不停”的故事:2022年口岸闭环管理时,他们穿着防护服连续值守60天,保障跨境物资运输畅通。“建设好美丽家园,就是要在岗位上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民警的话让云南大学学生谭雅菡深受触动,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从校园到国门,变的是场景,不变的是对‘家国’二字的理解。”
普法基地里的“民族团结课”
永和分站普法示范基地的展厅里,一组“双语普法”漫画吸引了师生们的目光。用佤汉双语绘制的《边境管理法》小故事,把“禁止非法越境”“维护国家安全”等规定讲成了村民易懂的家常话。“这正是‘维护好民族团结’的智慧!”云南警官学院学生段沅伶指着漫画说,就像在乌木龙法庭看到的“双语调解”,语言通了,心才能更近。
在模拟调解室,师生们体验了“双语调解”全过程。当云南大学学生用刚学的佤语说出“有事好好说”时,在场的佤族老支书笑了:“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你们年轻人愿意学我们的话,就是最好的团结。”
巡边路上:用脚步丈量“责任”二字
“前面就是界碑,过了这三道溪流,就能看到移民管理警察的岗亭了。”边检民警老杨挥手指向密林深处,雨雾中,隐约能看见红蓝警灯在山谷间闪烁。队伍里,云南警官学院学生张磊和同学们背着普法手册,踩着溪石紧随其后——这支“青春巡边队”刚与护边员老李交接完巡逻记录,本子上密密麻麻的签名,记录着一天里不同民族守护者的足迹。
行至界碑附近的瞭望台,学生们忽然驻足:移民管理警察正沿着边境徒步巡逻,联防队员玉光则用对讲机双语喊话,提醒跨境村民注意边界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里说‘守护好神圣国土’,咱这边境线,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守下来的。”老杨的声音混着风声,格外清晰。
不知是谁先起了调,“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突然在山谷里响起。张磊和同学们的声音带着年轻的清亮,与民警们厚重的声音交织,惊起树梢的雨珠。歌声掠过溪流,掠过正在检修界碑监控的技术员,掠过远处村寨升起的炊烟。老杨望着学生们被雨水打湿的脸庞,忽然想起护边员老李常说的:“界碑立在地上,团结刻在心里,这国土才能守得比山牢。”
歌声渐歇时,恰好与前来换岗的移民管理警察相遇。两批人在界碑前并肩而立,学生们望着碑上“中国”二字被雨水冲刷得愈发鲜明,忽然懂了:所谓“守护”,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像这巡逻队里的警徽与校徽、像山谷里的风声与歌声,紧紧拧成一股绳,把神圣国土护得严严实实。
暮色降临时,巡边队伍返程。29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四校师生的足迹与民警、村民的脚印重叠在一起。云南警官学院学生李唯望着星空感慨:“从校门到国门,我们读懂了习近平总书记‘三好’嘱托的分量——建设家园要实干,民族团结要用心,守护国土要担当。”
这场行走在边境线上的思政课
仍在继续
当青春与边关相遇
当理想与使命碰撞
四校师生正把
滇西南的烟雨与骄阳、界碑与炊烟
都化作成长的养分
让“三好”嘱托
在290多公里边境线上
长出属于新时代的答案
来源:今日临沧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郭星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