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云新闻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新闻 > 正文
从地理课本到云南实地,一起丈量大地的肌理~丨跟着课本游云南④
      发布时间:2025-07-25 16:58:34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分享到:

原标题:从地理课本到云南实地,一起丈量大地的肌理~丨跟着课本游云南④

编者按: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课本里的云南,是生物课本的雨林、语文课本的诗意、历史课本的传奇、地理课本的奇观,是音乐课本里回荡的民族歌谣,也是美术课本中流淌的色彩画卷。

暑假已开启,大好时光怎可辜负?是时候让课本里那些灵动的文字挣脱纸页的束缚,在云南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绽放出鲜活的生命力了。跟着课本游云南”。第四期旅程中,让我们跟着地理课本走进云南——

→看横断山脉的褶皱里,雪山与峡谷正演绎着大地的褶皱艺术;

印度洋暖湿气流掠过,在雨林与梯田间播撒下生机的密码;

板块运动的余温,石林的峰丛与温泉的热气都是地球的心跳痕迹。

石林:
喀斯特地貌的露天课堂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翻到地理课本这一页时

那些专业术语总显得有些生硬

可当你站在云南石林前

会突然懂了——

原来课本里的文字

真能变成眼前触手可及的奇迹

杨峥摄

在石林风景区,成片的石灰岩峰林如刀剑林立,最高的石柱达40余米。伸手触摸石柱,表面布满密密麻麻的蜂窝状溶沟,指尖能感受到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这是雨水与二氧化碳形成的碳酸溶液,历经2.7亿年对石灰岩的溶蚀雕琢而成。沿着“剑峰池”旁的步道穿行,可以直观地看到课本里提到的“石芽”“溶沟”“石林”等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低矮的石芽如同刚破土的春笋,高大的石柱则是地貌成熟的标志。这正是课本里所讲的“石芽—溶沟—石林”发育的全过程。

杨峥摄

远处那座亭亭玉立的石柱便是“阿诗玛”。石柱上的天然纹理勾勒出少女的轮廓,仿佛披着披毡的阿诗玛在等待心上人。地质形成的巧合撞上动人的传说,让课本上冰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突然有了温度。

杨峥摄

玉龙雪山:
垂直地带性的活标本

在地理课本里

“山地垂直地带性”是一个重要概念

而玉龙雪山则为这一概念提供了最为完美的诠释

这座海拔5596米的巍峨雪山

从山脚到山顶

完整呈现出丰富且有序的气候与植被梯度变化

如一本生动立体的教科书

也是当之无愧地的“天然垂直植物园”

当你乘坐索道,缓缓抵达海拔4680米的观景台时,便能最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在现实中的奇妙呈现。气压的降低、气温的下降,这可不就是课本中所讲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吗?

往山下走,海拔3000米左右是针叶林带,冷杉与云杉的枝叶如锯齿般划破天空;2000米以下则是常绿阔叶林,樟树与栎树的浓荫里藏着松鼠与画眉。

而海拔2500米处的甘海子,更是大自然造就的神奇景观。每至夏季,广袤的草甸上,报春花星星点点地散布其中,为翠绿的草甸增添了几分俏皮与艳丽。抬眼望去,远处的雪峰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

西双版纳:
热带雨林的生态密码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季节差异极不明显。”

当你踏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地理课本里的描述会瞬间具象化

在热带雨林区——

▶高大的望天树刺破天际,板状根如巨伞般支撑着树干,这是植物为适应多雨环境进化出的“呼吸根”;

▶腐叶层下,白蚁与真菌组成的分解者联盟,正践行着课本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

若赶上雨季,还能亲眼见证“对流雨”的形成——早晨还是晴空万里,午后突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而下,几十分钟后又雨过天晴,这种“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正是西双版纳成为动植物王国的秘籍。

元阳梯田:
人与自然的地理对话

元阳梯田的曲线

是人类改写地理面貌的杰作

地理课本中“农业区位因素”的章节提到

“地形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条件

人类可通过改造地形发展种植业”

元阳梯田便是这一理论的生动案例

站在多依树观景台,只见3000多级梯田从海拔1400米的山脚延伸至2000米的山顶,宛如天梯直抵云端。哈尼族人用智慧在哀牢山的坡地上开凿出层层田埂,利用山间溪流构建起完善的灌溉系统——这是对“地形坡度大,不利于耕作”的创造性回应。

春季灌水期,梯田如镜面倒映着天空的流云;夏季插秧后,绿色的稻浪随山势起伏;秋季收割时,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闪烁。

在这里,你会理解地理课本里那句“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的深刻含义。

虎跳峡:
板块运动的力量展示

地理课本中“板块构造学说”明确指出:地球岩石圈被分割为六大板块,板块间的碰撞挤压,是山脉隆起、峡谷深陷的重要动力。

而虎跳峡那震耳欲聋的咆哮

正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

碰撞留下的地质回响

这条长约20公里的峡谷,堪称“板块运动的天然实验室”:最窄处仅30余米的江面,被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像两堵巨墙般紧紧夹持,形成3000余米的垂直落差——这样的地貌奇观,恰是课本中“板块挤压导致地表起伏”的直观呈现。

站在观景台俯瞰,江水如脱缰的野马奔腾而下,撞击礁石的浪花飞溅至数十米高空,轰鸣声震耳欲聋。地质学家说,两亿多年来,板块的持续挤压让青藏高原不断隆起,金沙江被迫改道切割山体,才形成了这道“世界最深峡谷之一”。

触摸峡谷两侧的岩石,你能感受到那些被课本简化的“褶皱”“断层”,其实是地球脉动的真实痕迹,更是大自然力量的见证。

这个暑期,来游云南吧

当你在石林数着溶沟的年轮

在雪山记录植被的变迁

在梯田触摸人地共生的大地诗篇时

那些曾经抽象的地理概念

都会变成刻在记忆里的生动体验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云南日报-云新闻责编:黄芳

美编:刘韬

审核:普娅鑫 张晓橙

责任编辑:云新闻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