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鸟经济:石梯村的生态价值转化蝶变之路
曾经,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因过度采矿,导致山体裸露,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贫困如影随形。面对困境,盈江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关闭矿山,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塑发展逻辑。短短数年,森林覆盖率从70%跃升至90%以上,这里拥有400多种鸟类,林雕鸮、红腿小隼、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分布于此,也是国内唯一同时有3种犀鸟稳定繁殖的地方。因此,石梯村也被誉为“中国犀鸟谷”。
盈江县顺势而为,点“鸟”成金,建成规范化鸟类监测点45个,精心培育出持证“鸟导”50名,他们人均能识别150种鸟类,专业素养极高。其中,8名村民凭借出色的鸟类识别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石梯村的知名度。2024年,石梯村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创收1100余万元,参与观鸟产业的农户年均收入达到15.5万元,个别农户年收入甚至超过50万元,实现了从贫困山村向生态富裕村的华丽蝶变。值得一提的是,石梯村村民自发成立护鸟队,将生态保护郑重写入村规民约,以实际行动守护这片绿水青山。2017年,村民主动扭送盗猎者的事迹,更是彰显了从“狩猎人”到“护鸟人”的深刻思想转变,全民守护生态的意识已然觉醒,成为了石梯村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碳票+”:森林资源的创新变现与绿色资本撬动
盈江县拥有503.97万亩森林资源,县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达8092.47万吨,占德宏州总量的43.91%。为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源,实现价值变现,盈江县以制度创新破题,引入专业团队、搭建数字平台、实施统一管控,成立由政府控股的德宏中盈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构建林业碳汇认定流转与“双碳”生态可视化两大平台,完成《盈江县林业碳票申报管理办法(试行)》《林业碳汇金融业务操作指引(暂行)》的编制工作。
2022年,盈江县成功发放云南省首张林业碳票,涉及50户林农91张碳票,总减排量达76732.47吨二氧化碳当量,并与减排企业签订价值约115万元的认购协议,迈出了森林生态价值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试点工作赋予森林生态价值明确的资产属性,创新形成“平台+林权+碳票”“碳票+平台+交易”等以林农利益为核心的开发模式,获省、州相关部门高度认可。盈江林业碳汇试点模式被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列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并获生态环境部门推荐参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典型案例。这一系列的有益探索有效盘活了森林资源附加值,让森林资源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为盈江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坚果绿山”:林业资源的立体开发与兴产富民之路
盈江县享有“中国坚果之乡”的美誉,林业资源的立体开发成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盈江县积极引进云南迪思企业集团坚果有限公司,培育“迪思一号”“迪思二号”等本土优良坚果品种,并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在太平镇龙盆村、平原镇高里村、新城乡新龙村、卡场镇草坝村建成高产连片万亩示范基地。2024年,盈江县坚果种植面积已达32.48万亩,鲜果产量达3.1万吨,总产值达8.4亿元,带动2.7万户农户户均增收5200元。太平镇龙盆村更是从水土流失区蜕变为万亩坚果基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3912元跃升至2024年20820元,获评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不仅如此,盈江县还探索出了“坚果+咖啡+荔枝”的立体种植模式,配套发展林下旅游、加工产业,实现了从“绿叶子”到“金果子”的价值转化,让林业资源在立体开发中实现了最大效益,真正做到了兴产富民。
如今的盈江,大盈江水碧波荡漾,映照出万亩良田的丰收盛景;“中国犀鸟谷”里,犀鸟展翅翱翔,承载着“直过民族”的致富梦想;碳票上的数字跃动不止,奏响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管毓树 通讯员:廖文富 尹以祜
责编:张晓橙
审核:谢祥睿(管毓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