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架起政企“连心桥” 当好企业“娘家人”
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政企沟通圆桌会,每个月举办一期“厅局长坐诊接诉”,每周开展“政企相约·周周见”……近期越来越多企业家发现,随着政企互动日益频繁,有事找得对人、办得了事,云南干事创业的氛围在变、营商环境在变。
民营经济是助推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让企业在滇发展好,让企业家在滇如“回家”,已逐渐成为发展共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深入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抓项目、帮企业、育产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出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措施、政商交往“三张清单”,全力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每年办好10件惠企实事,创新建设融信服平台,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等,以改革的“小切口”撬动营商环境大优化,不断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渐成常态,利好政策落实到产业上、企业中,发展信心和底气不断增强。
聚焦跨部门、跨领域、跨州(市)等复杂事项、突出问题、共性堵点,我省建立政企沟通圆桌会议制度,每2个月由1名省人民政府领导牵头集中研究解决企业诉求。6月底举办的第一期圆桌会议上,现场集中研究了11家企业26项事项,严格按照问题销号标准和“实事求是、依法依规、攻坚克难、督查督办”原则,纳入“三办一销号”制度跟踪办理。
作为我省政企沟通常态化机制的升级版,圆桌会议进一步提升层级、扩大范围,不仅省领导带着州(市)政府和省级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高位推动,与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厅局长坐诊接诉”“巡诊”“上门问诊”等现有机制相衔接,还引入营商环境观察员进行观察、监督。
针对昆明珍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提出的将饮用水产业纳入“十五五”规划,规范产业链管理,并推动云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诉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表示将纳入省级食品饮料行业专项规划进行统筹,推动资源整合,加大发展支持。
从聚焦要素保障到财政助力企业发展,再到优化市场准入与退出服务,作为我省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再提升的创新探索,“厅局长坐诊接诉”活动自2024年7月开展至今每月举办一期,省级有关部门“一把手”联合把脉开方,通过“三办一销号”制度,专人盯办确保问题诉求及时回应解决。
截至目前,活动已举办15期,共回应解决来自289家企业的425项诉求,有力破解一批跨部门、跨层级的“老大难”问题,一批惠民生、激活力、促发展的制度机制加快形成。针对企业提出的环评审批难问题,省生态环境厅不断优化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实现环评审批、排污许可等“全程网办”“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
坚持进园区、进企业解难题,靠前一步,多想一层,打通服务企业神经末梢。省发展改革委完善领导包保服务16个州(市)制度,每季度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巡诊”“上门问诊”“敲门问需”,提供政策直达、要素保障、项目推进等“一站式”服务,共回应解决27家企业的43项诉求,通过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
针对走访调研中小微企业反映的融资难问题,省发展改革委与云南金融监管局依托省融信服平台,扩能增效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通过联合筛选名单、二次融资对接、信用修复辅导等方式增强企业获贷能力,帮助保山市14户咖啡企业获得贷款8760万元、临沧市121户小微企业获贷3568万元。
不仅如此,我省还创新开展“政企相约·周周见”活动,成为“厅局长坐诊接诉”“巡诊”“上门问诊”等活动的延伸与细化,着力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省发展改革委持续发挥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头、兜底和协调作用,每周与民营企业开展沟通交流,及时提供政策咨询、流程指导和协调服务,通过政企高频互动确保企业问题诉求“周周有回应”,截至目前共举办9期,回应办理21家企业的50项诉求,获得经营主体广泛好评。
围绕企业提出希望尽快出台绿电直连细化政策的诉求,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抓紧研究,近期制定出台推动绿电直连建设实施方案,成为全国首个落地的省级实施细则,着力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提供更多选择。
“公司从云南‘走出去’又回到云南发展,依托的是省委、省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大力托举和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等职能部门把企业当作自家人,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审批、融资等问题,云南有优质的文旅资源和市场,加上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对今后的发展有信心。”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投资副总裁汪仁梅表示,目前公司在文山、德宏、曲靖、楚雄等州(市)的文旅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希望加大对产业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政企联动推动文旅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企业所盼,政之所向。云南在政策加码、服务升级、环境优化等方面多重发力,真诚相邀、用心服务“最好合伙人”,在双向奔赴中共创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机遇”。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段晓瑞
责编:谢祥睿
审核:张晓橙(段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