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边疆职工风采录丨李万彬:拉祜山乡“老渔翁”
祖国的西南边陲,澜沧江畔的拉祜山乡,有这样一位人人拍手称赞的“老渔翁”,他叫李万彬。三十七年来,他全心全意扑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水产事业,潜心渔业科技攻关,致力可持续发展,主持的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山区半山区稻田种养技术推广等项目,有效解决山区农民增收难问题,使澜沧渔业产值从三十多年前的63万元增加到如今的5.736亿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因工作业绩出色,先后获得“全国渔政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等荣誉。
渔业追梦人,敢拼不畏难
1988年,刚从云南省农业学校淡水养殖专业毕业的李万彬被分配到澜沧县鱼种场工作,虽然澜沧拥有极其丰富的水资源,但当时的鱼种场存在基础设施简陋、种鱼管育不科学、技术力量薄弱、产出鱼苗少且成活率低等问题制约着渔业发展。初来乍到的李万彬暗下决心,一定要振兴澜沧渔业。“渔业生产第一线是最好的学习场地”。他索性在塘边搭起窝棚,不顾夏暑寒冬,潜心鱼产研究,提出“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科学管理、优化种鱼质量”等措施,精心培育出重18.9千克的优质本土种鱼,鱼苗人工繁殖出苗率由46.4%提高到78.4%、鱼苗成活率由10%提高到80%,让澜沧渔业发展有了新希望。
199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澜沧县唯一的池塘精养高产新技术示范基地受到“致命”打击,基地罗非鱼等热带鱼种全部死亡。李万彬心痛之余,凭着对梦想的执着,用3年的时间把基地重新建起来,摸索出“外引内培”的养殖模式。先后从广州、海南等地引进淡水白鲳、中华鲟等20余个优良品种,并结合当地实际成功繁育了澜沧江土著鱼类叉尾鲶、丝尾鱯等多个品种,用符合拉祜山乡的池塘精养高产模式获得亩均产量达1.5吨的收益,实现渔产业提质增效。
他把成功经验编撰成册,无偿发放《池塘精养高产技术》《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手册》等实用资料5万余册,同时,撰写澜沧江流域土著野生鱼类资源论文12篇,编制水产养殖地方规范8项,编著出版《普洱土著野生鱼类名录》,实现对本土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保护。
推广稻田鱼,带富一方人
“再苦也要为民解困”。1988年底,澜沧县勐朗镇老抗寨村民赵伟因身患痨病无法外出打工,家中生活囧困,仅靠1.29亩稻田维持生计。在党组织的引荐下,找到李万彬求教养鱼技术。为满足赵伟快速获得养殖收益的需求,李万彬向赵伟推荐埃及江鳅,但一千多元的鱼苗对赵伟而言是一笔天文数字,月工资仅有90元的李万彬为赵伟垫资200元,并通过担保落实尾款。为保证养殖效益,他多次上门指导赵伟稻田养鱼。一年后,赵伟收获974公斤稻谷的同时增加8000多元的稻田养鱼收益,摆脱家庭困境。
“群众的增收就是对我工作的认可”。1996年,李万彬负责实施的农业部“渔业丰收计划”3000亩稻田养鱼(蟹)项目获得成功,通过实践提出“1+1=5”的山区稻田综合种养工作法,即:种稻+养鱼=稻谷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食品生态+食品安全。项目从试点坝区向澜沧县20个乡镇的山区、半山区推广,通过“田里种稻养鱼,田埂种菜养猪”的“山区田园小包厢”模式,实现“稻谷+鱼+畜禽+蔬菜”绿色可持续发展,辐射带动4.13万亩稻田生态养鱼,增加产值9400余万元,受益农户2万余户。
多年来,他把技术输送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养殖户掌握要领,确保养殖成功。先后撰写《山区农民稻田养鱼实用技术》《稻田投放鱼苗须消毒》等规范教材和24篇论文,有8篇技术论文被省级刊物采用。先后获得渔业科技成果进步奖和科技推广等奖项13项,使拉祜人学到一门养鱼技术,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门路,累计指导8.6万名拉祜群众养鱼增收致富。
扬法治利剑,护水清鱼跃
他是渔业技术专家,也是渔政执法标杆。李万彬先后担任澜沧县渔政监督管理站副站长、渔业行政执法大队长等职务,在潜心钻研水产养殖技术的同时,牵头编写4个地方性渔业执法规定,规范渔业执法工作。他常说:“干执法的,就不要怕得罪人;拿国家工资,就不要想发财”。多年来,他牵头开展各类渔业行政执法6040次,渔政执法警告4089起,查处违法人员5897人,立案查处渔业违法捕捞案件332件,收缴罚没款94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大的财富”。糯扎渡水库建设之初,库区群众为了增收,大量开展库区水产养殖,库区移民变“渔民”,老百姓收入虽然增加,但库区水质却逐年下降。“再好的发展也不能牺牲绿水青山”。2017年初,李万彬带领工作团队,深入澜沧县8个乡(镇)30个村,开展执法清理工作。清理工作异常艰巨,期间曾多次收到“要用汽油烧船”“要抱着他跳江”等威胁短信,但他坚信“只要想干事、敢干事,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一千多个日夜,李万彬和他的工作团队奔波在澜沧江沿岸,到209个村民小组开展5轮普法宣传教育,对259户养殖户开展4轮调查,对5305.37亩网箱进行4次核验。为使执法工作接地气,李万彬自编自演小品《追查电鱼人》,通过“双语”进行宣传教育,库区群众从不理解转变为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2020年8月,糯扎渡库区澜沧县辖区水域内非法养殖网箱和非法捕捞渔具全部实现清零,澜沧江的水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通过持续产业帮扶,库区生态旅游、沿江热区水果产业兴旺起来,老百姓的收入不减反增……2021年12月,李万彬团队获得“中国渔政亮剑2021”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成绩突出集体。
从敢拼不畏难的追梦者,到稻田养鱼致富一方的开拓者,再到护水清鱼跃的执法者,李万彬用实干担当践行着一名基层公务员的最美写照。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普洱市总工会 供稿
美编:李苒苒
编辑:谢祥睿